我来说两句友情墨宝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9 04:47:15, 来自61.147.15.98 流言

先生是诸葛神算么?!今天无意读到一句诗:“纵使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渺茫尘世不过如此!先生的诗是失意?是豁达?我不懂!但先生在这纷扰喧嚣中冷眼看世界,独拥一处神韵,独有一方净土,岂非幸事?!希望先生快乐!

  • 站长回复: 流言先生好。
        我不会神算,我仅仅是猜想,如果没有错的话,您就是马先生了。谢谢您的留言,谢谢您的光临。
  • 2002年08月20日 12: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9 04:12:48, 来自61.177.218.200 宁箭

悲情四季

读沐矶七绝《立秋》

  今年的秋天来得似乎特别早,立秋那天气温骤然下降十多度,晨起已感微寒侵身,放眼望去,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欣喜的人们谁还会去追忆昨日的酷热难耐。这是一般人对立秋的印象。
  然而此情此景,到了诗人沐矶的眼中,则赋于了许多丰富的情感。“子夜暑消晨即凉,难熬苦夏刹时忘。”这反映了常人对凉爽秋季来临的欣喜,相信诗人书写到此的心情应该是晴朗的,因此此句明快、舒畅、激越,如行云流水。然而,沐矶毕竟是悲情诗人,心中存有百结愁肠,他心境的明朗只是在瞬间存在,转瞬即逝,这充分体现在他的每一首诗词中,因此形成他诗词凄绝哀绝的风格。果然在这首诗中,前两句闪过明快的亮光之后,笔锋一转,“忽恐秋短冬临近,满目凄然草萋黄。”立刻把读者带入了晦涩、隐忍的哀伤意境:秋天来了,虽然天气凉爽了,但毕竟是告别了万物葱茏、生机盎然的夏日,生命由盛转衰,更何况凉爽的秋日更短,凄凉萧条的漫漫严冬又要来了。诗人在这里既感叹人生苦短,“末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更是要抒发心中的郁闷与凄凉。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人间悲欢离合,在诗人的心中,盛夏被他称作“苦夏”,自然苦不堪言,“遥想天涯孤旅人,共听细雨打芭蕉。”(沐矶七绝《黄梅夜雨》),夜半难眠,思念天各一方的离人,痛苦噬咬着诗人的心,苦;秋凉来了,却又“忽恐秋短冬临近”,美景不常在,幸福的时光往往转瞬即逝,就象作者那短暂而甜蜜的爱情经历,甜蜜的亮光闪过,留下的是终身的伤痛,所以美好的凉爽的季节又掀起了诗人无限的哀思;冬日“满目凄然草萎黄”,更是诗人“今生无缘常相守,泪湿青衫恨不休。”(沐矶诗《无题》)绝望心情的真实写照。即使是万物复苏、花明柳绿的美丽春天,诗人也是“故地重游寻旧梦,凄凉,碧水涟漪映残阳。”(沐矶词《南乡子.阡陌换新装 》)。一年四季,诗人悲叹了四季,痛苦了四季,四季对他来说实际是没有差别的,感觉都是苦与痛。这种感觉融入他的诗词中,就铸成了滴泪滴血的悲情诗作,让读者“满座重闻皆掩泣”,也许这也是他的诗作震憾力所在,感染力所在。
  诗人在这首七绝诗短短的二十八字中,以凝炼的笔墨,浓缩了夏秋冬三个季节,既有各季的景色,又有作者的内心感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情景交溶,读之自然流畅,毫无生塞牵强感觉,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运用文字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力,令读者拍案叫绝。

  • 站长回复: #
  • 1970年01月01日 08: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9 01:22:17, 来自202.98.18.229 微言

沐矶先生如见:
  由于暑假后期我太忙而没有及时打开信箱,至使您的信到今天这个时候才看到,请您见谅。本想就您的诗说几句,但云梦及众网友都说很多了,我也便不说了。

  您要去旅游吗?真是件好事,祝你有一个快乐之旅。
  匆匆来,匆匆去,改日再来看您。

  • 站长回复: 微言先生:
        你好!
        自从放假前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你的音讯全无,期间,在网上与云梦先生聊天的时候问起了你,她告诉我,你很忙,在假期也没有见到你。一切都好吗?甚念。
        在大洲先生主编的是《邳州日报》周三的生活版上,刊登了一篇报道我们公司的文章,还有我的一首《立秋》,昨天已经给云梦先生寄去,到时,请一阅。
        我还是那个老样子,低调的面对一切,心绪总是好不起来,向前看,犹如《立秋》所表达的那样,是一片黯然。
        上半年公司情况很好,综合考评全辖第一。市分公司组织先进单位的领导与个人,去新、马、泰旅游,也好,借此,去散散心。
        欢迎你常来。
  • 2002年08月20日 12: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9 10:48:46, 来自61.177.218.127 云梦

评沐矶的〈黄梅夜雨〉和〈立秋〉  
              云梦
    
    沐矶先生每有大作问世,都要求我写几句点评,我知道这是沐矶先生的抬爱。但自知才识疏浅,唯恐自己的文字不能道出其诗的真意和精妙之处,总不敢落笔。然每每挡不住沐矶诗词的魅力,而斗胆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称不上点评,仅仅是一些感想罢了。
    今天一并读了沐矶先生的二首诗,即《黄梅夜雨》和《立秋》。二首诗带给我们的是截然不同的竟境,一写盛夏,一写立秋,二首同读,不能不让我们赞叹诗人的敏感和思维的跳跃。
    读罢沐矶先生的七绝《黄梅夜雨》,禁不住被其感染。虽说我们远隔千里,我生在东北,他身处江南,但物理距离在沐矶的诗面前一点点缩短了,地域差异也渐渐消失。沐矶的诗让我这个从未去过江南,从未体验过黄梅雨的北方人对江南的夏夜有了一些认识。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蕴含丰富。语言精炼,生动而富个性,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极富感染力,足以感人肺腑,移人性情,使读者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产生共鸣。
    前二句写景,“黄梅夜雨暑难消,蚊咬蛙鸣气闷潮”,夏夜,绵绵不绝的黄梅雨,没有送来丝丝清凉,暑气仍逼人难消;窒闷潮湿的空气,蚊虫的叮咬,还有阵阵蛙鸣,扰人难眠。诗人从天气及人的感官感受描写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景象,也因此定下了全诗的低沉基调。
    这里没有稼轩《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欢欣之情;亦不似项鸿祚《清平乐 池上纳凉》“水天清话。院静人消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那般悠闲自得。这里只有盛夏的闷热、焦躁、难眠与诗人相伴。真是“境由心造”,同样的物象在不同的心绪下幻化出不同的意境。同样是蛙鸣,在稼轩笔下就是对丰年的盛情的歌唱,在沐矶笔下却变成忧人难眠的噪音。同样是黄梅雨,在沈明臣看来是“青黄梅气暖凉天”,在沐矶看来却是“黄梅夜雨暑难消”。最后二句道出了创造出如此郁闷情境的原因――思念远人。 “遥想天涯孤旅人,共听细雨打芭蕉”。在这样一个令人难眠的雨夜,远方的孤旅之人,是否也与诗人一样承受着这难耐的夏暑的煎熬?是否也与诗人一样,倚窗独立,静听细雨打芭蕉?“遥想”、“共听”用得极妙,诗人对远人的牵挂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其中亦不乏诗人对美好前景的憧憬,期望有朝一日能携手并肩共听雨打芭蕉。多么美好浪漫的情怀啊!同时这二句又与前二句相互照应,互为因果,熟因熟果,任由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造属于自己的情境。你可以认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诗人触景生情,由景及人,因为黄梅雨夜,蚊咬蛙鸣难以成眠,以至想起远方的“孤旅人”;你也可以认为是因为诗人心中思念着远方之人,所以才使这夏夜变得异常的难耐。其实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也许就是这首诗耐人寻味,魅力无穷之所在吧。
   还没有从《黄梅夜雨》“气闷潮”中走出来,今天早上便又拜读了沐矶的新作《立秋》,一下子又把人带到了瑟瑟秋风之中,淡淡的伤感袭上心头。伤春悲秋,向来为诗人所善吟,“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自古逢秋悲寂寥”,沐矶诗中亦充满悲秋意识和伤感意味。刚刚还是酷暑难耐,然而一霎清凉的风雨过后,诗人敏锐地感到了瑟瑟秋声即将来临,花凋叶落,草木枯黄,一片苍凉景象;接着诗人又想到了更加萧条、凄凉、漫长的寒冬,会紧跟着秋天来到,心中随之泛起了一阵莫可名状的哀愁。沐矶先生真是有愁癖,“感于物也郁也深”,他的善感、易感、敏感、伤感,全都融入了诗里,诗的字里行间全都写着“愁”字,读他的诗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或浓或淡的哀愁所包围,情不自禁地为之落泪。我不想如其他人一样劝他放下哀愁快乐起来,因为痛苦本来就是一种快乐,忧伤和哀愁本身就是一种美丽,伤感的作品最动人最有魅力最耐人寻味。
2002、8、8晚

  • 站长回复: #
  • 1970年01月01日 08: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9 09:09:09, 来自202.98.18.229 云梦

先生好,请来听雨论坛一阅。

  • 站长回复: 云梦:
        你好。我已经去看了,并把你写的贴在我的网页里了。
  • 2002年08月19日 12: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8 09:08:25, 来自61.147.23.29 革命到底

大洲先生好厉害也!

  • 站长回复: 那厮有什么厉害的?无非是捕风捉影,加上一些猜想,现在的文人都是这样。
  • 2002年08月19日 12: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8 08:36:10, 来自61.147.15.78 一针见血

认清了,鸡眼啊,大洲是大洲,我是我,想借刀杀人啊!我可不想让别人掠美!他拍他的马屁,我割我的马腿,大道朝天,各走一边,沐矶拉诗,有人品味,干我何事。
是你叫我来留言的,我说无话可说,你说骂你也行,于是我就骂,于是你就说是大洲在骂你,哈哈,好狠的人好阴的主儿。
看清我的IP地址再说话。[red]

  • 站长回复: 大洲先生: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你化什名字,脱离不了你的猴气。还是老老实实还你的本来面目吧!万一,你一针扎在你的猴身上,可就惨了。
  • 2002年08月19日 12: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8 04:00:17, 来自61.147.15.220 大洲

沐矶和他的诗词(之二)


     说实话,我在读他的词时,意识之流却流向了许多年前学词时的大学课堂。那时教授说填词算得上绝学了,现代人填的好的了了无几,大多是附庸风雅,有形无神。格律诗词,已被古人写尽写绝,后人唯有欣赏的份儿。他甚至自我解嘲,说他谈词头头是道,却一首像样的词也填不出,这就是词为绝学的最好例证。我那时学到词的格律时,平平仄仄,京冬大韵,仿佛天书一般,根本就不朝脑子里进,自然对填词视为畏途,对敢于填词的人,要么十分轻蔑:他竟敢填!要么十分敬畏:他竟能填!而眼前的这一位本就与吟诗填词的风雅之事八竿子沾不到边的沐矶竟也敢填甚至能填词,而且这还是个刚发表了一首顺口溜式的所谓七律的家伙。
    但我此时之所以会很认真地读他的词,因为一者我自己不懂词律,不敢妄下褒贬断语,二者沐矶显然很看重他的词作,对科班出身的我十分信任;三者这些言情词里,的确非抄袭非无病呻吟,内里有着令人不能不怦然心动的深挚而又复杂的情愫。
    还记得先品评的是《江城子.曾经牵手》。那是一首怀人忆旧伤情之作。我不知这首词写的是不是沐矶自己的所历所感所思,当时也没问他,因为这类题材在旧体诗词里,算得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写自己刻骨铭心的情感,可以为别人依声填词抒情言爱,或者唱和吟咏;可以直写情爱,也可以借对爱情的咏叹,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于政治的抱负。也正因为如此,词才成为艳科,词才得到人们广泛的共鸣,人们从爱情的咏叹中,各取所需,享受着独异的精神美餐。

      词的上片是忆旧,回忆曾几何时与旧友最难忘的也是最后一次的春游。那是盛春时节,“草长莺飞”大自然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一切都欣欣向荣,然后词人的这一段感情却已到了穷途末路,更确切的说,是因为现实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光里,来结束这一段情感。正是以乐景写哀景,一倍增其哀。
    “牵手踏青游”,最后的别离竟开始于美好的结伴而游,可能此时词人(这里的词人只是抒情主人公,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还不知道最后时刻的到来,所以她在自己的眼里,还是一如既往的那么美丽迷人:“低回眸,俏含羞”。词人不写其肖像,不写其声音,不写其体态,只写其眼神,却将其娇美情态如画般活脱脱跃然纸上,突显于读者的面前了:低垂着眼帘,时不时地偷看上词人一眼,因为她的“含羞”而益发显得俊俏,令人着迷。想来那时的词人已是眼迷神醉了吧?这写法含蓄蕴藉,深得传统诗词写人之三味。
    踏青而游的过程一带而过,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经历给以合情合理的想像,词人所特意推出的只是一个特写的镜头:“岸柳系归舟”,这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写人,更不如说是写心写情,也因此,成为上片中最造情境的好句。
    春游结束了,在岸柳上系上小舟,而一段情感也就此了结!岸柳虽然能系得住小舟,可系不住人心,系不住感情。岸柳的柳丝儿再长,也栓不住情人离去的心。“归”字暗喻了情人离去之心的决绝,一段感情就此永远定格在了这岸柳小舟的情景之中。
    于是满腔的痛楚若破堤之水,汹涌奔腾而出:“世上诸余难耐事,人别后,泪双流。”词人的绝望痛苦之情无以言喻:世上再多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事,都不如与情人分离更痛苦。男儿有泪不轻掸,而此时,词人忍不住热泪双流,而且是毫无顾忌,由此可见情伤之深之重了。其实人世间又岂止是爱情之伤呢?友情亲情之伤,也复如此呢!所以这三句我也吟诵再三,自己也不禁有些眼潮了。
       下片是写离别多年后的苦思苦恋之情,是直抒胸臆…………
(之二,待续)

  • 站长回复: #
  • 1970年01月01日 08: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7 05:25:42, 来自218.3.252.132 侠客

热烈欢送李总出访东南亚三国!!!!!!

  • 站长回复: 侠客:
        不是去出访,是旅游。
  • 2002年08月19日 12:00:00
 

该留言发表于 2002-08-17 03:49:02, 来自61.147.15.215 流言

幸福总是悄然而过,在你触手可及的瞬间就走远了

  • 站长回复: 流言先生:
        我猜想,您是不是姓马?就是到我办公室聊天的那一位?
  • 2002年08月19日 12:00:00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