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写于 2019年05月02日 12:36:22 浏览次数:414 思念远在异国读书的儿子
儿子自从10月6日去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预科班读书,到今天为止,已经整整一个月了。
儿子未出国之前,习惯了他上楼梯时急促的脚步;习惯了他在家里来回晃动的身影;习惯了他在卫生间陡然冒出的几句高歌;习惯了他偶有情绪时重重的摔门声;也习惯了他需要钱时对灿烂的笑脸。然而,这些声音、身影和表情一经消失,感到空荡荡的,尤其是他刚离家的那几天尤为强烈,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缺少了青春的气息、活力、奔放、叛逆与斑斓色彩。使得循环往复的单调生活变得枯燥呆板,老气横秋。
记得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送别儿子回到家的当晚,临睡之前,我习惯性地敲了敲儿子的门,推门的刹那间,突然意识到儿子已远在天涯了,一种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打开房灯,一切如故,案头凌乱的书籍,未加整理的床铺,房间里处处弥漫着儿子的气息。收拾完毕后,在儿子与我父亲合影的前,我凝视着照片上爷孙两人的神情,不禁慢慢陷入了沉思。百味杂陈,涌上心头:一个在我前半生给了我无尽的慈爱与关怀;一个在我的后半生给我带来无穷的欢乐与希望。驻足良久,熄灯掩门,默默地离开了房间。
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昔日与儿子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浮现在脑海,涌现在眼帘。
儿子呱呱坠地以后,就深得我父母的疼爱,悉心呵护,关怀备至。儿子两三岁时,春夏之际,尤喜在门前的石榴树下抱着幼犬圣百纳玩耍。母亲既怕树上的毛巴子掉下来蛰着他,又怕狗咬着他,竟然自作主张,找人帮忙,毫不犹豫地砍伐了这两棵生长了几十年的白石榴树,也将那条灵性十足的圣百纳送人了。事后,虽然我为此惋惜不已,但是,也能理解母亲的这种爱孙之情。父母亲曾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好好培养佳根,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要勤读好学,知书达理;要诚实守信,温良俭让;要忠党爱国,理想坚定。使其长大以后,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继而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父母的嘱托,一直铭记我心。
儿子幼儿时代是在机关幼儿园度过的,小学时期就读于运河师范附属小学,中学阶段就读于运河中学。这三所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学质量,在我们邳州来说都是一流的。儿子小学时期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一学年均为“三好学生”。初中一年级时,学习成绩还是位次靠前。后来,一度迷上网络游戏,分散了精力,影响了学习,以致成绩从第二学期开始有所下降。
初二那年的7月16日晚上,我母亲在家中突发心梗摔倒在卫生间。夫人接到我父亲的电话后,在第一时间,带着儿子赶到了家中。儿子眼含热泪,亲眼目睹了医生抢救奶奶无效去世的全过程。永远地失去了百般疼爱、千般呵护、有求必应的奶奶,对当时只有十四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在很长时间里,他情绪低落。暑假里,既无心做作业,也无心复习功课,常常呆坐在写字台前。然而,几乎每天都要去我父亲那里一趟。每当父亲见到我的儿子时,总是笑容可掬地拉着他的手,亲昵地与他并肩而坐,时而摸摸他的头,时而轻抚着他的手背。这种其乐融融隔代亲情,也让爷孙俩暂时忘却了丧失亲人之痛。他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深情。父亲给我儿子谈人生理想,讲古人、名人学习故事,论天下大事。常常以其少小时期家境贫寒,仍不畏艰难而笃志求学的现身说法,鼓励我儿子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父亲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子思想,使他明白了一些道理,懂得一些事理,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主动性。新学期开始以后,儿子经常在中午放学时,先取道先去爷爷家,陪他聊聊天,然后再回家吃饭。
进入高中以后,在开学之初的摸底考试,儿子的成绩在年级组1100余名同学中处于中等水平。于是,我就聘请三位课外辅导老师,每周定期给他辅导语数外三门主课。老师们的共同看法是:天分聪明,一学就会,一点就透。弱点是基础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掌握知识不牢固。我也及时地把老师的意见反馈给儿子,不时地提醒他,督促他。期中考试时,儿子的成绩在年级组里大幅度跃升。一天中午,我去看望父亲时,我把这个喜讯告诉了父亲,父亲很高兴,笑着对我说:“中午别走了,陪我喝几杯,也算是为佳根学习进步取得好成绩祝贺一下!”酒过三巡,父亲忽然略有伤感地说道:“我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太好,我恐怕是看不到家根结婚的那一天了。但是,等他去上大学的时候,我一定要亲自把他送入大学的校门。”我不停地劝慰父亲:“上次在徐州二院体检的结果,虽有几项超标,但都是常见的老年病,只要坚持服药并无大碍。再说,现在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都在提高,百岁老人已司空见惯。您的两个愿望都能实现。”
2012年11月17日的午饭前,我对坐在电脑前的儿子说:“你小姑陪同爷爷去台湾旅游,下午就走,咱们一起与你爷爷吃顿午饭,给他送个行吧?”玩兴正浓的儿子抬头对我说:“下午有辅导课,我就不去了,等爷爷回来以后我再去陪他吃饭。”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谁知这一去,父亲就再也没能回来。11月25日早晨,已结束台湾旅游,本应下午返程到家的父亲,突发心梗,在台北逝世。当时,我在浙江丽水,去参加一个好友女儿的婚礼。早餐时接到夫人的电话,得知噩耗后,在另一同行好友的陪同下,旋即驱车返回,一路奔波,下午5时赶到家中,与亲朋好友商量丧事的安排。因小妹妹在台湾料理父亲的后事,与台湾有关方面协商将父亲的灵柩运回大陆事宜,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对他封锁消息。白天在父亲的家里等候消息、布置后事,晚上回到家中,装作若无其事。儿子每次放学归来就问我:“爷爷什么时候回来?”我总是敷衍地说:“快了,快了,你爷爷这几天就回来了!”我只能躲进书房,强忍悲伤。
28日早晨,小妹妹打电话告诉我:父亲的灵柩运回大陆的手续已经办理完毕,将于29日上午10时由华航货机运抵南京禄口机场。她于29日下午飞到上海,然后乘高铁取道回家,并让我做好迎灵的准备。当天下午我与几个亲友驱车赶赴南京。相处多年的好友杜兄宗勤先生,已安排好了宾馆和晚餐。29日上午,宗勤先生带着三个旧部陪同我们赶到机场,接到灵柩后,协助我们办理相关手续。下午1时返回,6时许将父亲的灵柩顺利护送到家。晚自习放学时,夫人到学校接到儿子并告诉他爷爷已经去世的消息,开始不相信,在得到确认后,一路狂奔到家,扑倒在父亲的灵堂前长跪不起,悲痛欲绝,痛哭不止。夜深人静以后,仍蜷卧在灵柩旁要为爷爷守灵,被众人以种种理由苦苦相劝方才回家。第二天,儿子坚决不愿意去上学,坚持要陪爷爷最后一程。在其后的几天时间里,他都与我一道守护在灵前。12月5日上午,举行完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火花以后,我怀抱父亲的骨灰盒,儿子抱着父亲的遗像,与我紧紧地依偎在灵车内,泪水一直挂在他的脸上。安葬仪式结束以后返回城区,儿子没有与帮忙的亲朋好友一同去吃午饭,独自回家,把自己关房间,一直晚上都没有迈出房门。
次日早晨,儿子告诉我,想爷爷奶奶了,已给老师请过假,让我陪他去岠山公墓看望爷爷奶奶。对于儿子的殷殷思念之心,我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哪怕是耽误上课。我陪儿子到花店做了两束鲜花,买了祭品,驱车登山。在父母的墓前,儿子献上鲜花,跪在冰冷地上,点燃了火纸。熊熊的烈火,映红了儿子的泪脸,行行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滴湿了衣襟。回来的路上,我们默默无语。我从后视镜里看到他仍在流着泪。忽然,他用手机反复播放一首我没有听过的歌,曲调忧伤,依稀记得几句歌词,“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啦,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到家百度以后才知道,是筷子兄弟唱的《父亲》。我很感动,我知道他不仅仅是放给自己听的,也是给我听的。他似乎在告诉我:“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又过了几天,儿子向我要了20块钱买一个心形项坠,把我父母的照片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上。班主任发现以后,以中学生不准带项链为由批评了他几次,他既不愿摘下来也不说明原因。当我知道以后,给老师做了解释,老师这才释然,认为他是个很重感情重孝道的孩子。
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最疼爱他的奶奶和爷爷相继去世,对儿子的心灵上的重创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爷爷去台湾前没能为其给送行,或许,在他内心深处是一件难以弥补的憾事。但是,也促使了他的懂事与成长。
2013年6月16日晚,儿子放学以后到了书房对我说:爸,今天是“父亲节”,我给你买了一件小礼物,祝你节日快乐!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一双黑色的袜子,双手呈到我的面前。闻言见物,激动万分,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流了下来。忽然之间,我感到十六岁的儿子长大了,尤其是在我的父母去世以后似乎他更懂事了。这是儿子第一次给我送礼物,虽然不值钱,我一直舍不得穿,直到现在还被我原封不动的珍藏着。从那以后,他时常有事无事地借故找我聊聊天,偶尔独自去父母的故居看看。有时也会沉默许多,这种低落的情绪和状态,是一直没有从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中走出来,以致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我除了正面的谈心以外,就是给他写信,用书面的形式,对他教育和启发。在他学习的每个重要的节点上都给他写信,与他谈理想、谈人生,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予以启发。并把我看到关于学习、励志方面的文章打印出来,附在信后,对他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5年的高考,儿子未达到本科分数线。我想让他复读一年,他不愿意复读。那几天,我是彻夜难眠。一天深夜,儿子主动找我长谈了一次,最后儿子对我说:“爸,不复读吧,达不到你的要求;复读吧,明年考不好怎么办?我也有很大的压力。我原来想,一是出国读书;二是上大专再专升本。这两个要求你都不同意。每当我夜里醒来的时候,总是听到你房间里不时地传出打火机啪啪的声音,就知道你为我而睡不着觉,我的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我也不知如何是好。”我与儿子一起分析了复读的利弊,最终达成了共识,决定再复读一年,力争在国内读大学。这也是我多年来,第一次与儿子促膝长谈。交流了思想,增进了相互的理解,消除了他的思想包袱与顾虑。
2016年高考,是江苏考生最多,也是题目最难的一年。成绩出来以后,儿子与本科线几分之差,一年的时光和艰辛努力付之东流了。
暑假里,我与儿子都陷入了困惑之中。一方面利用假期的空档,给儿子报名在驾校学习汽车驾驶。另一方面,我时常在网上查询研究较好的大专院校,为的是给儿子选择一个较好的专业。儿子在学习驾驶期间,让我诧异的是,“科目一”考前他也没怎么看书,晚上就在手机上做做题目,考试时,进场不到10分钟第一个出场了,当时很担心他答不上来提前退场,儿子轻松的说:100道选择题,不到6分钟就做完了,得了98分。其后考试的三个科目,都是一次过关,顺利地拿到了驾驶执照。这也应验了一句有名的俗语: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天,我的小妹妹打电话告诉我:她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得知儿子的情况后,推荐了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在俄罗斯也是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每一年的费用也不高,且已给佳根说了,他非常愿意去。我很矛盾,因儿子有几个要好同学在国外读书,他也一直有出国读书的愿望。若不满足他的意愿,将来他会埋怨,我也会后悔。同时也很纠结。一是儿子从未出过远门,个人安全、头疼脑热怎么办?二是从未做过家务,洗衣做饭都不会,生活怎么自理?三是从小所学的是英语,突然改学俄语,是否能学得下去?带着这三个问题与儿子进行了沟通,他说这些问题他都能克服。儿子坚决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我对儿子说: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我尊重和支持你的决定。
我认真的在网上查询俄罗斯各大名校的情况,咨询了两个朋友,他们的孩子曾在莫斯科大学读书,也从中介机构了解在俄罗斯留学的情况。既然决定让儿子去俄罗斯读书,就要去最好的大学。成立于1755年的莫斯科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高教学质量和高学术水准而享誉世界的的综合性大学。在历史上,莫斯科大学曾经欧洲第二,世界排名第七。于是决定去莫大读书。我向儿子推荐了几个专业,最后儿子选择了经济学。我对儿子说:“儿子,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去年,你就有出国读书的要求,因我想让你在国内读大学,耽误了一年。今年,我帮助你去实现这个愿望。将来,你迈出国门,路靠你自己去走;事靠你自己去做;人靠你自己去处;环境靠你自己去适应;是非靠你自己去辨别。总之,一切的一切只能靠你自己了!”
办好签证、体检以后,在等待莫大邀请函的日子里,眼看着在国内读大学的同学们陆续到大学报到上课了,儿子开始急躁不安,不时地问我:能不能办好去莫大读书的手续?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9月28日,我回徐州上班的路上,接到中介机构常老师的电话:李佳根的邀请函已到。10月6日下午一点四十有个飞莫斯科的航班,下了飞机有人接。不然,要等到月底或下月初才能走,走否尽快答复。我感到有些突然和仓促。到了办公室立即与儿子取得联系,儿子确定要6日走,我随即告之常老师订机票后,即刻返回邳州。按照出国通知书的要求,给儿子置办行李物品。2日晚上,应亲戚要求,安排了几桌酒席,欢聚一堂,给儿子饯行,毕竟,他是我们这个家族里第一位出国读书的孩子。
4日上午,儿子要去岠山看望爷爷奶奶,并道个别。我与儿子一起,备齐了祭品驱车前往。在父母的墓前,我对儿子说:“你的爷爷奶奶一直关心你的学习与成长。明天你就要离开家了,有什么心里话你告诉爷爷奶奶,他们能听到。”儿子默默地静立,流下了眼泪。此情此景,我没有打搅他,先行下山,让他有机会独自向着爷爷奶奶吐露心声。午饭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没有出来,我们也就没有打搅他。午夜,辗转反侧,心情复杂,难以入睡。起床挑灯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从个人安全、学习态度、尊法守纪、尊师交友、磨练意志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也算是提醒吧。
5日清晨,家人早早起床,给儿子准备早餐和行李物品。我把儿子的护照、邀请函、体检证明等手续放进背包的同时,把给儿子写的信、几张照片也放了进去,其中一张就是儿子与爷爷的合影。父亲曾说一定要把佳根送入大学的校门话语犹在耳畔。父亲不在了,就让儿子带着与爷爷合影的照片,迈入大学的校门,陪伴他度过几年国外的学习生涯。
下午3点30分到达北京,我二姨哥的儿子带着驾驶员来接我们,把送到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附近的一家快捷酒店。因女儿与对象小丁提前一天到达北京,已经订好了房间。二姨哥的儿子晚上为我们五人设宴接风洗尘。席间,沉默一天的儿子突然说了一句话:你们明天不要去机场了,我自己走。大家不约而同的问道:为什么?儿子说:我不想看到大家分别时抱头痛哭的场面。
6日上午,我们还是坚持将儿子送到机场。按照常老师的要求,10点前到达T3航站楼,与俄罗斯的付老师会和。本次与儿子同行的共10个孩子,另外9个是河南省的,其中1个郑州的,8个洛阳的,分别在几所大学就读,学医者居多。我的外甥女李木子也赶到了机场。付老师11点开始集中给出行的孩子们讲解在俄国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对学习的要求。合影以后,付老师说:现在可以通关了,出发!那9个孩子欢天喜地地与送行的家人合影留念挥手道别。而我的儿子,不但不愿意与我们合影,背起行囊,头也没回,大步流星般的走向出关通道,落下后面九位同学几十米的距离,迅速地消失在人流之中。我想,他是不想让家人再次看见他的泪水。
后来,徐州的常老师给我打电话,询问了儿子走前走后的情况,她告诉我:我做了十几年的留学工作了,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你儿子是个特立独行的孩子,表达方式也和别人不一样。他其实在精神上是无比依赖你们的,知道你们这样远远地注视和关注他,他才这么放松自如地去追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儿子到莫大很长时间了,一直未给我打过电话。他是国际长途,虽然走之前给他充值了500元国际漫游话费,我还打不过去。我多么盼望儿子能给我打一通电话,给我说说他在俄罗斯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我在微信上给他留言,他一般不回。即使回了,也是惜字如金。最多的就是四个字:嗯;知道了。有一天晚上,我接待完客户,一路醉眼迷离地回徐州宿舍,倒在床上昏昏欲睡之时手机铃声响起,是一个陌生电话,接通以后对方说道:喂,你猜猜我是谁?我脑海里的第一反应,这肯定是诈骗电话,是已经玩烂了的套路。我故作深沉地嗯了两声说道:我猜你是、你是、你是TMD骗子!随即就挂上了电话,酣然入睡。第二天家里人告诉我,儿子很沮丧地说我非但不予电话还骂人。事后,我后悔了很久很久。还有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在家里餐厅吃饭,手机放在书房充电,没有接到他的电话,我没有开通国际电话,回拨不过去,立即在微信上让他再打一次,儿子回复说:算了,等下次吧!从这两件事情上,我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一是手机不能离开身边;二是从不接陌生电话的我开始接听所有的电话了。又怎么知道哪个电话是儿子打的呢?虽然他让我等下一次,这一等,直到现在也没有等到他的电话。我依然在耐心的等待着。
由于儿子不太愿意在微信上与我交谈,我只能不时地关注他微信动态,但他的微信很少更新,偶尔发一张雪景或者俄罗斯主食的照片,没有发过他自己的照片。间或从河南那九个孩子父母建的“俄罗斯留学群”里了解一点信息,知道儿子与洛阳的一个叫赵思源的男孩住在一个房间。碎片化地了解一点他在俄罗斯的情况,看到了从未做饭的他,天天煮方便面;从未过洗衣服的他,十几双袜子挂满了衣架;也知道他刚到莫大,校方搞了一次摸底考试,他顺利地进入经济系的预科。其他专业的学生早已进入预科学习,而他与经济系的同学们在百无聊赖中等待。昨天晚上,得知校方通知10月20日正式上课。我想,他也会与我一样得激动难眠。
儿子,我期望,从未出过远门,自理能力差的你,今后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战胜孤独,克服困难,自强自立,超越自我。儿子,你刚刚踏入社会,人生之路漫长而曲折,会有很多困苦和挫折。我期望,你能够牢记莫斯科大学的校训,并以此为人生的座右铭:“挫折如此冰冷,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期望,你要珍惜时光,更加刻苦的学习,历经风雨和磨砺,成为春色满园中那朵迟开的鲜花,金秋田野里那颗晚熟的果实。我期望,你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人。儿子,你当不懈努力,以不负我拳拳之心。
2016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