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5-09-18 02:06:54 浏览次数:12713 中秋月夜

月到中秋别样圆,
碧空朗照夜轻寒。
平畴寂静人归后,
满袖凉风望玉盘。

 

网友品评:

  1. 2005-09-21 10:38:03女子

    恰如其名,这首七绝是描写中秋月夜的抒情诗。从字面上看,较为平淡,细细品来,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此诗文字对仗工稳,语意凝练含蓄,景中寓情,直抒胸臆,颇具唐诗风韵。 诗人以“月到中秋别样圆,碧空朗照夜轻寒”为发端,描写中秋佳节夜晚的美景。在诗人的眼里,中秋的月亮尤是格外圆,朗朗挂在无边无际的夜空,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伴随着夜晚已觉得有些轻微的寒意,更为皎洁透剔。短短二句,就勾勒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清秋明月图”。后两句甚为精彩,尽抒情怀,“平畴寂静人归后,满袖凉风望玉盘”。夜很深了,月已西沉,当欢乐变的沉寂,赏月的人们都已渐去,空旷的原野里尤为孤清,习习的寒风侵袭着孤自赏月不愿离去的衣单诗人。在这样一个花好月圆夜,别人都已经归去时。不知何由,作者却思绪万端,一人独对圆月,倍觉凄清孤寂的落莫之感在心头萦绕。也许是系事,也许念人,也许是因这月圆愿未圆。 唐朝广陵人正中词《鹊踏枝》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道出了独伴凉风看月的孤寂。与先生后二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江苏籍的清朝人恽各曾诗云“最怜霜月怀人夜,鸿雁声声独倚楼”,是说最让人凄清悲凉的的事是在秋天微寒的的月光下,听着大雁的哀鸣,想念远方的人。而先生在中秋夜自对月的感念又更甚几分呢?

  2. 2005-09-22 05:54:16liangzi

    中秋赏月,伤秋念远,此类题材,诗集中不知凡几,然而高明的诗人各骋才思,竟出新构,表现手法,千变百端。沐矶先生此诗,就“熟”而不“落套”,颇有几分别致。 沐矶先生此诗在布景造情、章法安排、选调用韵等方面,颇有特色,语言俊丽,声情顿挫,形象鲜明,曲折传情,一起一落,一开一合,从实处着笔,而又空灵之妙。末句以委婉的笔调,点出主人公的心思所在,使主人公凄清的内心世界,与纸上徘徊重视,不言其怀人儿自见幽怨,诗意也转向深沉,不仅主人公在深思,也使读者有"此恨绵绵"之感。

  3. 2005-10-11 10:05:35江艺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以少总多,所谓“意余于象”。读《中秋月夜》虽短短四句诗却总会感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含蕴且飘逸。诗中没有伤感之字词,却仍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着一种淡淡的愁绪,似有若无,缠缠绵绵,挥之不去,萦绕心头。实为含思婉转,余韵如缕之佳作。 “月到中秋别样圆,碧空朗照夜轻寒”。中秋之夜,月华似水,朗朗月色中,是清明澄彻清冷的碧空。别样的圆月透露出诗人沉醉于此前众人的团圆欢聚和面对眼前美好景色的快意微醺。而轻寒的夜也暗透出其内心深处超然物外的淡漠心情,境界清丽而略带孤寥。后两句“平畴寂静人归后,满袖凉风望玉盘”。是全诗的华彩乐章,将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和得契合无间。曲散人离之后是秋宵的寂静,更有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落寞。此刻万籁都沉浸在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唯有皎洁的银辉还陪伴着诗人。然而若人不伴月,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纵似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倾诉,虽月光盈袖却是阵阵凉意在心头。此时凝望着明月,作者是感触、是联想还是回忆,任由读者去寻味,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全诗以月为诗中唯一景物,如主旋律通贯上下,触处生神,含而不露地将诗人的孤寂怅惘之情诠释演绎融化于月色之中。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所写的感受亦应如此。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4. 2005-10-31 03:20:12三月河豚

    呵呵...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 “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5. 2006-07-19 08:28:11晓薇

    好雅致的一首绝句。唐人风骨,宋词神韵,尽在其中。只可反复吟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亦不可释成白话文,一释则风韵尽失。

请你品评: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