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4-10-23 14:37:00 浏览次数:12570 浪淘沙

二00四年九月

西域望长天,
明净深蓝。
茫茫大漠漫无边。
古道倦行三百里,
未见人烟。

攀上岭之颠,
景致幽然。
如茵碧草倚山连。
试揽低云叹乏力,
不似从前。

 

注:岭,是指刀条岭,天山山脉,在新疆昌吉市奇台县境内。

 

网友品评:

  1. 2004-10-26 05:28:25岩子

    此词中感情之境界,是曾经反省挣扎的熬苦以后的一种无法解脱的执著。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时时回绕在词人胸中,盘旋郁结,却又无法将它抛弃。其中,充满着悲凉的寂寞之感,而且以其执著的热情不时流露出浓丽的色泽,又以其悲凉之寂寞表现为闲远之风致,其内容是繁复而深美的,其过程是曲折而沉郁的。 先生的词,多半读来有种“缠绵顿挫幽咽惝恍之感”。词人往往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真挚的思想情感。如:“试揽低云叹乏力,不似从前”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那种难以抹去的孤寂和惆怅,哀伤时光的飞逝。 全词由景入情,以景抒情,把情与景交融成浑然一体。以平常朴素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深刻而真挚的思想感情。

  2. 2004-11-04 12:50:25佐光

    写的悲,但是不错。

  3. 2004-11-09 06:54:25

    新疆只存在我梦景里,在梦里它似海市蜃楼,美丽、浩渺、可望而不可即。带着对广袤无垠的新疆的向往,我走进先生的这首词里,又带着思绪从词里走出来,感慨万千,低头思考,抬头望天,恰似先生写词的情景,于是乎重又提起很久不曾再动的笔,随先生的词而感叹: 新疆实在是太大了,先生置身在那里,在西域的领地里漫游,一个“望”字,突出表现了天空的深远和深邃,在特定的环境里,天空不仅高远,而且“明净深蓝”。这景致完全可以让人超跃时空,在时空的隧道里漫游。此时此刻,作者不是静观景物,而是动中观景,思想起伏较大。不是吗?正当可以在悠悠蓝天里畅游的时候,作者却眼光一转,忽又看近中之景,一句“茫茫大漠漫无边”新疆空旷神秘的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那长空的蔚蓝,那空旷的土地,都无不唤起人们的好奇。天地大得思绪难容,此时的先生,感觉上是“古道倦行几百里,未见人烟。”在倦的氛围里,先生又给读者展现了新疆的又一特点“未见人烟”,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行走游览,从诗人观察事物的敏锐性来看,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先生内心的感触一定是很深的。你看,天空“明净深蓝”,自然心情开朗,大地漫无边际,人烟稀少,自然倦怠人生。所以,作者跳跃似的思维把读者自然引进下阙词的意境里。。。。。。 在倦行几百里以后,作者倦了,我们也读得有些困了,可是在漫无边际的自然风光里,有了可以攀登的山岭,于是便是“攀上岭之颠,景致幽然。”让困倦的作者再次为之心动,到处是“碧草倚山连”,这截然不同的景色,更增添了新疆景物的神秘与优美,在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里,作者思绪起伏异常。显得非常兴奋,并且把这兴奋带进了他的词里,他在山水如画的“岭之颠”里,有了一种“一揽众山小”的冲动,在极度高兴的时刻,突又发出“试揽低云叹乏力,不似从前”的悲叹,这正是作者犹豫气质的再现,是先生徘徊不定的内心世界的重现。 先生这首词,思想跳跃很大,感情转换较快,可这些转变全部融化在他的词里,在变化多端的美丽景色中融入作者彷徨徘徊的思想,这无疑是艺术和现实绝妙的结合,这点是先生诗词创作上的突破。 沿着诗词的意境走下去,先生思想深处的“结点”便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我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遐想:雨和阳光究竟带给自然和我们什么呢?

  4. 2004-11-27 02:26:41妮诺

    西域在我的概念里是比较宽泛的,包含了新疆、西藏、中亚等地,差不多和法国作家雷纳·格鲁塞的《草原帝国》描写的范围相当吧。那可是我最想去的地方之一了。先生笔下描写得大概是游历新疆时的感受吧。 提到新疆,总会让我联想到戈壁、沙滩、草原、牧场和原始的胡杨林,塔里木河以及著名的天山。当然首先想到的还会是那挂满枝头的串串诱人的马奶子葡萄和婀娜起舞的维吾尔姑娘……但我却没曾去过。仅间接的概念定格是远远不足了解、感悟到辽阔西域的荒凉、神密和梦幻般景色所带给自己的那种震撼的。 沐矶先生以他的这首词的开篇,使我犹如看到了历经千年风刀霜剑消磨的苍茫戈壁荒原,留下来的只剩下道道虬枝般的脉络,纵横交错,荒芜的只剩下了悲凉。不由的想起了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即使长天那无际的明蓝依然还在,驼铃、商队、夕阳.…..西北大漠独有的壮丽景色却只能锁在远古的记忆里了,今人看到的只有满眼的荒芜苍凉无边尽了。此时此景,无不烘托出了作者内心的疲惫、空寞和凄寂。 所幸,先生终于攀登到了峻岭之颠,放眼望去则是另一番景色--群山巍巍、白云皑皑、绿草茵茵,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芳香四溢,把绿色的绒毯点缀得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这种由极度的荒凉世界到若海市蜃楼仙境般的描写,揭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颂扬与向往。同时也给了读者以视觉和心态上极大反差的效果,加深了读者对西域幻梦和神秘之地的神往。正由于这种美好,更让作者哀叹这时光的短暂和时空的虚幻,再次触动了作者那颗敏感的孤寂彷徨的心。 全词看似写景,实为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和现实生活中又相矛盾的心态和无奈的心理。同时展示出了作者与生俱来的那种多愁善感、忧郁落寞的神韵与忐忑彷徨、忧柔孤傲的性情。写作手法上质朴大气、真挚感人,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

  5. 2005-01-22 01:46:01江艺

    关于新疆的记忆,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绚丽音画,恢弘的戈壁大漠,静谧的天山湖水,旖旎的草原牧场,迷人的异域风情,一方圣域仙境令多少人心仪神往而又流连忘返。 正基于此,诗人从大处着墨为我们展开了广阔的背景 ,极力描绘出一个清旷、高远的境界来衬托西域的博大、壮阔。极目远眺,一望千里,“没有人烟”,唯有天光四垂,一碧无际笼罩着大地 ,令人弛想。“明净深蓝”的西域天空纯净、广褒如宇宙般深邃,长天朗朗,大漠澄澄,此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纯真灵性的交流。于是,什么悲欢离合、什么蜗角虚名、什么功利奢望顿如这脚下黄沙,人的灵魂和境界在这“古道倦行”穿越中得到了提练和升华! “攀上岭之颠,景致幽然”。一边是大漠的雄浑,一边是山岭的隽秀,西域的风情万种、千姿百态、神秘莫测由此显现。登高所见,“如茵碧草”笼盖四野、花香袭人,如絮的白云低得仿佛伸手可摘,然而却“欲试揽云叹乏力,不似从前”。这是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在一种愉悦心情下的感慨,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现代人对于生命本源的诠释,虽有些无奈但却豪气不掩,可谓意近旨远概括深广。是呵,时光在匆匆地流逝,曾经的青春在悄悄地蒸发,生命在默默地耗散,还能听几句新词,煮几壶美酒呢,词人因此产生一种不能自已的无限感叹。末联由景触发而起,既信手拈来,又新奇贴切,既能收住全文,又有理趣,有诗味,言尽意未尽,成为全词精彩的结笔,正所谓境超而情至,笔高而韵美,涵永不尽。

  6. 2005-02-01 03:42:31飘零

    唉…… 我什么时候能去啊。

  7. 2005-06-05 04:38:43liangzi

    全词景情相生,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既写新疆山色之美,又写词人沉浸在自然风光中的流连神态,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而又有些淡淡惆怅的超脱情怀。结句若神来之笔,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词人的自我写照,渲染烘托出一种令人联想无穷的深邃意境,创造出一种凄清感伤的艺术氛围!

请你品评: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