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在线, 410,922访问量
春秋已逝数千年,夫子当初在杏园。解惑释疑传六艺,卮盈坛下酹前贤。
“杏坛”,并不陌生的字眼,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传道、受业、解惑在杏坛,感慨颇多,坛下会聚,卮盈酹酒,先敬前贤。饱蘸深情之笔,浓浓的师生之宜,跃然纸上,挥洒于天地之间。
“杏坛”,在山东曲阜三孔之一的孔庙里,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五十一岁以前,其主要的精力是从事义学,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距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沐矶先生游访“杏坛”,以追忆数千年前来起兴,遥想孔老夫子,当年在杏园里杏树下的土坛上,给弟子们传道讲经,解惑释疑。“六艺”,即礼、乐、射、御、数、书,是孔子教学的六个方面。礼,是周礼;乐,是音乐、乐器;射,是射箭习武;御,是驾御马车;数,是算术;书,是诗书、经书。然后,出于对孔子的敬仰,卮酒祭孔。“酹”,是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该诗为咏史诗。
“沐矶先生游访‘杏坛’” ? 哈哈 哈哈 ……
一种缅怀,一种崇拜,一段追忆,在特定的环境中,被先生的一首“杏坛”宣泄的淋漓尽致。在诗的世界里,我们恍惚同先生一道默默立于坛旁,任思绪飘向遥远的时代,去感受古代文化人对学问不倦追求的意志,去坛下把酒纪奠我们中国人的圣人:孔子。 四行诗里,每句都有着深深的内涵,谁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创立的儒学,曾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世界和现代化的发展也潜发着越来越引人瞩目的作用。所以,很多知书达理的人们都慕名来曲阜--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同步的地方参观,诚然曲阜不仅仅拥有孔子,但孔子是曲阜的骄傲。很多人感叹其伟大,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慢慢淡化了。 一读先生“杏坛”,感觉颇深 。先生立于杏园,心中无数感叹,起句便倒出心思“春秋已逝数千年”,虽然孔子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春秋时期离我们已经几千年了,可是立于杏园里,那浓浓的文化气氛,让先生感叹不己。在那里孔子“解惑释疑传六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其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培养出颜回、子路、冉求、子游等五门弟子,五门弟子的事迹和思想,直接关系到布衣孔子及原始儒学的研究。原始儒学正是在孔子师徒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中形成的。孔门弟子对阐发孔子的思想起了重大作用,同时又创造性地进行了发挥。他们的努力促成了先秦儒家八派的分化,使儒学成为一门显学,为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准备的思想和文献条件。 前三句“春秋已逝数千年,夫子当初在杏园。解惑释疑传六艺,”融进了先生对孔子教书育人的敬仰和崇拜,我们随这三句精炼的诗句,和先生一样感受到了那杏园曾经发生的一切,因诗而思绪飘飞,好像也和先生一道立于杏园,去感受文化环境中,中国圣人孔子。 所以先生在这文化气氛浓郁的环境中,被孔子孜孜不倦的讲学精神所感染,所动动情。因孔子终身不倦地“解惑释疑传六艺”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各国讲学,这些深深触动先生,先生感动,最后一句“卮盈坛下酹前贤”表达了先生对孔子的崇拜,倒出自己游览圣地的情怀。 一句“解惑释疑传六艺”表现前人对学问的不懈追求和渴望。. 一句“卮盈坛下酹前贤”,表达后人,特别是先生对前人的崇拜之情,两相交映,让诗更有意境,更有内涵了。
寒窗数载已多年, 晨暮不知混顿间。 圣贤书破羞面壁, 遥梦流今当无颜。
读《杏坛祭孔》 该诗语气一贯而下,借景生情,慷慨激昂,又弥散出苍凉之气,诗人通过简单而富有感染力的意象之巧妙组合,渲染烘托出一种令人联想无穷的深邃意境,创造出一种深沉广远的艺术氛围。全篇感情流畅,如自然流泻一般,不是硬生生作出来的;语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到口即消却耐人寻思。沐矶先生借作品直抒胸怀,用直泻胸臆的赋体,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结句“解惑释疑传六艺,卮盈坛下酹前贤”,若神来之笔,使人深深感受到主人公的高雅情怀,令读者看得深切,品来有味!
你的大名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
品评内容
验证码:
2004-05-14 09:29:42章程
“杏坛”,并不陌生的字眼,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传道、受业、解惑在杏坛,感慨颇多,坛下会聚,卮盈酹酒,先敬前贤。饱蘸深情之笔,浓浓的师生之宜,跃然纸上,挥洒于天地之间。
2004-05-16 09:13:11里程
“杏坛”,在山东曲阜三孔之一的孔庙里,相传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五十一岁以前,其主要的精力是从事义学,培养出了大批人才,“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距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沐矶先生游访“杏坛”,以追忆数千年前来起兴,遥想孔老夫子,当年在杏园里杏树下的土坛上,给弟子们传道讲经,解惑释疑。“六艺”,即礼、乐、射、御、数、书,是孔子教学的六个方面。礼,是周礼;乐,是音乐、乐器;射,是射箭习武;御,是驾御马车;数,是算术;书,是诗书、经书。然后,出于对孔子的敬仰,卮酒祭孔。“酹”,是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该诗为咏史诗。
2004-05-17 02:46:16 阿莲
“沐矶先生游访‘杏坛’” ? 哈哈 哈哈 ……
2004-05-29 12:34:39影
一种缅怀,一种崇拜,一段追忆,在特定的环境中,被先生的一首“杏坛”宣泄的淋漓尽致。在诗的世界里,我们恍惚同先生一道默默立于坛旁,任思绪飘向遥远的时代,去感受古代文化人对学问不倦追求的意志,去坛下把酒纪奠我们中国人的圣人:孔子。 四行诗里,每句都有着深深的内涵,谁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创立的儒学,曾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世界和现代化的发展也潜发着越来越引人瞩目的作用。所以,很多知书达理的人们都慕名来曲阜--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同步的地方参观,诚然曲阜不仅仅拥有孔子,但孔子是曲阜的骄傲。很多人感叹其伟大,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慢慢淡化了。 一读先生“杏坛”,感觉颇深 。先生立于杏园,心中无数感叹,起句便倒出心思“春秋已逝数千年”,虽然孔子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春秋时期离我们已经几千年了,可是立于杏园里,那浓浓的文化气氛,让先生感叹不己。在那里孔子“解惑释疑传六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其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培养出颜回、子路、冉求、子游等五门弟子,五门弟子的事迹和思想,直接关系到布衣孔子及原始儒学的研究。原始儒学正是在孔子师徒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中形成的。孔门弟子对阐发孔子的思想起了重大作用,同时又创造性地进行了发挥。他们的努力促成了先秦儒家八派的分化,使儒学成为一门显学,为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和百家争鸣准备的思想和文献条件。 前三句“春秋已逝数千年,夫子当初在杏园。解惑释疑传六艺,”融进了先生对孔子教书育人的敬仰和崇拜,我们随这三句精炼的诗句,和先生一样感受到了那杏园曾经发生的一切,因诗而思绪飘飞,好像也和先生一道立于杏园,去感受文化环境中,中国圣人孔子。 所以先生在这文化气氛浓郁的环境中,被孔子孜孜不倦的讲学精神所感染,所动动情。因孔子终身不倦地“解惑释疑传六艺”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各国讲学,这些深深触动先生,先生感动,最后一句“卮盈坛下酹前贤”表达了先生对孔子的崇拜,倒出自己游览圣地的情怀。 一句“解惑释疑传六艺”表现前人对学问的不懈追求和渴望。. 一句“卮盈坛下酹前贤”,表达后人,特别是先生对前人的崇拜之情,两相交映,让诗更有意境,更有内涵了。
2004-06-01 08:42:33美女蛇
寒窗数载已多年, 晨暮不知混顿间。 圣贤书破羞面壁, 遥梦流今当无颜。
2004-06-02 09:44:15梁伟
读《杏坛祭孔》 该诗语气一贯而下,借景生情,慷慨激昂,又弥散出苍凉之气,诗人通过简单而富有感染力的意象之巧妙组合,渲染烘托出一种令人联想无穷的深邃意境,创造出一种深沉广远的艺术氛围。全篇感情流畅,如自然流泻一般,不是硬生生作出来的;语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到口即消却耐人寻思。沐矶先生借作品直抒胸怀,用直泻胸臆的赋体,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结句“解惑释疑传六艺,卮盈坛下酹前贤”,若神来之笔,使人深深感受到主人公的高雅情怀,令读者看得深切,品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