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4-02-27 11:15:34 浏览次数:13567 探访沈园

悲歌一曲古今传,
我伴秋风访沈园。
曾照惊鸿春碧水,
香魂旷世近千年。

 

网友品评:

  1. 2004-02-27 04:45:22子巍

    再读诗人的佳作《探访沈园》,是悲也好,是喜也罢,都是一种享受。因为在诗中,诗人写出了想象与现实使诗人心灵感情发生变化的一种过程。其实,一首诗能写出环境,写出心境,且能写出心理变化的过程,这首诗的境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首先来看题目“探访沈园”,完全让人能感觉到作者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游访绍兴的“沈园”。然而,诗的结尾却出乎意料地与乍看题目的用意大相径庭。首句,诗人用古今流传的唐婉与陆游一段爱情悲剧来奠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令读者读而生悲。这里的“悲”并非个人的微悲,而是普通人普遍易生的情绪。接着,诗人借“秋风”作渲染和对比,来到了目的地“沈园”,更加增添了全诗的悲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段悲剧的同情。 第三句本来应该写诗人此时此地看到的景象,然而,诗人却突发奇想地回忆起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故事中的“惊鸿”(美人),以及春暖花开水长流时陆游为爱情写下的思绪。打这里,诗的感情基调来了个大转弯,诗人又接着回忆时感情的流淌,用豪放与纯清结尾,令读者意味深长。

  2. 2004-02-28 11:47:24李斌

    读沐矶先生《探访沈园》有感 沐矶先生昨晚用短信发来一首他的新作《探访沈园》。作为沐矶先生的一位挚朋友,常得到他的信赖,总能在第一时间读到他的大作。我读过先生写过的所有诗作,唯有这首《探访沈园》却总让我百读不厌.诗中所表达的其情其景其意让人感慨万千,不免让人想起了那个悲欢离合、千古流传的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 少年时代的我曾被陆游和唐琬之间的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曾无数次地吟唱陆游的那首著名的《钗头凤》,陆唐本是表兄妹,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结婚后也是花前月下,吟诗对唱,才子佳人。而这样天设的一对却被陆游的母亲生生拆散,造成了这对有情人的终生的憾事,也给我们留下的不朽的爱情诗篇。 不知过了多少年的春天,细草愁烟,幽花泣露,陆游与唐琬在沈园不期而遇,而此时的唐琬已嫁作他人妇。几多离愁,几多悲哀,“没有爱可以重来”,陆游在悲喜交集中写下了著名的《钗头凤》,唐琬也在反复吟唱这首《钗头凤》中抱憾而去。 沐矶先生一向是个雅致之人,在一个秋风瑟瑟的秋日来到沈园,我想诗人到沈园不会仅仅为欣赏园林的风景而来,大概是吟唱着那不朽的词作,重温起那千古悲叹的爱情故事踏进沈园的大门的。因此就有了诗人诗作的首句“悲歌一曲古今传”,时间虽过千年,但一草一物,一楼一阁,似乎都留下了陆唐二人少小欢娱、木石结盟的印迹,无处不是两人纯真爱情的见证。而今物是人非,“我伴秋风探沈园”,在这里,沐矶先生的情如同当年重访故园的陆游,不过不再是春天,而是让人更加悲惨凄凉的秋天,秋雨绵绵,秋风阵阵,雨送黄昏,花落满径,诉说着无尽的哀怨。“曾照惊鸿春碧水”,当沐矶先生走过小桥,无意中看到桥下的碧波的时候,应是无限感慨,大概想起陆游的诗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涓涓细流、绿水春波,好象一对有情人在喃喃细语,“香魂旷世近千年”,近千年来绵延不绝,陆唐二人的爱情故事在另外一个没有“东风恶”的世界里,握红酥手,持黄滕酒,感叹万千,相视而言,相对而欢,重续着一个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诗篇! 沐矶先生用心体味着陆唐二人的爱情诗篇,睹物思人,读诗悲情,以自己的一首诗寄托了对自己对纯真感情的怀念,似乎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埋藏在心底的感情波澜。

  3. 2004-03-02 07:52:55

    “悲歌一曲古今传”首句点明主题,把画面定格在悲剧的氛围中,让我们跟随诗中人,伴着一曲古今情爱之绝唱,荡漾在人生长河里,去品尝作者给我们描绘的人间最真、最美、也是最让人流泪的爱情故事,同时也体察到诗中人潜在的情感世界。 这首诗分明是以古喻今,展现诗中人自己那铭心刻骨、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丽爱情,最终也如古人,彼此分离,却也心心相映的爱情悲剧。 “我伴秋风探沈园”秋天的每一天,都是催人怀旧的,诗中人在怀旧的季节里,伴着秋风来到沈园,独立园中,任凭秋风吹打。古人真诚爱情被摧残,两人分离心不变的坚贞爱情,无不敲击着诗中人的心。诚然陆、唐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但,他们相亲相爱,甚至分离也彼此思念的千古佳话,在诗中人的心里同样也掀起了波澜。 应该说此时的诗中人,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古人的悲剧爱情,犹如一曲哀婉的歌,让人有了心快跳出,泪快流干,欲哭不能欲罢不已的感受。我们也在极度悲伤中去体会美好的东西。 其实,这一切更能在读者、作者、诗中人三者之间产生一种共鸣,读者很自然联想到:莫非诗中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不然为何是“悲歌一曲古今传,我伴秋风到沈园。”两句诗点名主题,寓意甚是深远,悲而绝非仅仅是悲的主题慢慢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我们顿悟:作者通过诗中人表现的主题一定不仅仅是秋之凄凉,而是秋之深邃,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将以此诗歌颂世间美好而真诚的爱情。 所以,后两句“曾照惊鸿春碧水,香魂旷世近千年。”自然流露作者写此诗的用意。虽然秋风无情无意,摧残了完美的爱情,但,沈园古今依旧,陆、唐坚贞爱情山河相伴、春水述说。 真可谓千年情爱古今颂,叹息流泪也风流,诗人仅用“香魂旷世近千年”高度概括,回味无穷。 因此,作者也罢,读者也罢,伴着秋风来沈园,一定是先有伤,后有感叹,先有泪,后有对坚贞爱情的歌颂和敬仰。只是诗中人多了一层和陆、唐相似的经历而已,也因此更能体会这沈园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曾经拥有的一切。自然比常人多了许多失去的悲哀和感叹。 作者以“悲歌一曲古今传,我伴秋风探沈园。”作始句,欲擒故纵,以悲伤作铺垫,以歌颂为主题,从而有了后面两句“曾照惊鸿春碧水,香魂旷世近千年。”更加渲染了主题,就是歌颂人间的纯真爱情,其间交织着几许悲伤,点滴怀旧。以“香魂依旧近千年”作尾,表达作者对至死不逾的爱情的歌颂和向往,把这一主题融会在淡淡的悲哀中,显现一种悲剧美。 应该说沐矶先生诗的寓意已经很难从诗的表面去捕捉,先生的诗词创作走向更加成熟的道路,实在是佩服。

  4. 2004-03-15 02:03:03看客

    绍兴的“沈氏园”,即“沈园”,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富商沈家的后花园,主人善心大发,捐出此园,供当地的人踏青游玩。后来,因宋代大词人陆放翁与唐婉在“沈园”的不期而遇,留下了千古绝唱的《钗头凤》,唐婉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若干年以后,陆游又题写了七绝《沈园》二首而名声大燥,自此以后,人们便把沈园与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沐矶先生的《探访沈园》委婉的道出了陆唐千古不朽的凄美的爱情悲剧。先生以“悲歌一曲古今传”为起兴,悲歌,不仅仅是指优美的词作《钗头凤》,也暗指陆唐的爱情悲剧,从古到今流传咏唱,也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令为之动容,为之扼腕叹息。“我伴秋风访沈园”,我认为此句非常经典,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既点名了时间和季节,也说明了是独自一人而去的,把秋风比做人结伴而行。伤春悲秋,历来为诗人词家所作的主题,又与该诗的整体氛围浑然一体,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在一个清秋寒冷的季节,诗人伴随着瑟瑟秋风,到沈园去探访先人的遗迹。“曾经惊鸿春碧水,”是点睛之笔,惊鸿,是出自于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比喻美女。陆游的《沈园》里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句,把唐婉比做美若惊鸿。那么,诗人在探访沈园以后,站在门前的桥上,似乎也看到了当年的春波里隐约轻荡惊鸿,也就是唐婉的身影,然后,发出一声感叹“香魂旷世近千年”。斯人已去,香魂尤在,而且,这样美丽凄婉的故事还会一直延续以后的数千年。 这首诗写了三个时间段,从古代到现在,看到了眼前的景象,又从现在联系到未来,有情有景,有感有想,感发有致,不能不说是一首好诗。

  5. 2004-03-19 09:23:33桃源民

    沐矶兄好诗啊,和你一首先 沈园柳老已千年 池畔空闻啼杜鹃 最是多情宋时月 依然镇夜照无眠

  6. 2004-03-19 09:24:52cf

    俺也和桃源民一首。 沈园老柳近千年, 残枝枯叶不吹绵。 不如将其砍伐掉, 沽酒换个好价钱。

  7. 2004-03-24 10:13:18岩子

    悲歌一曲古今传 何时伴君赴沈园 伤心断壁遗留恨 惊鸿依旧感地天

  8. 2004-03-24 11:17:39nm

    前年俺也到沈园, 姹紫嫣红柳吹绵。 游人拥挤汗夹背, 喘口粗气我的天。

  9. 2004-03-31 04:18:46款款而行

    对于“沈园”,我以前并不知道,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缘于友人的一封来信,信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江南之行的所见所闻,也是在这封游记般的来信中,我的大脑中印下了一些关于“沈园”的信息。才疏学浅的我翻起手头上仅有的书籍,肓人摸象般了解了一些关于放翁的资料,竟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说是很羡慕放翁和唐婉琴瑟相偕,比翼双飞的神仙生活。 过后,又读到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沈园”原是伤心之所,陆唐二人终究鸳鸯分飞------缘于沈园中陆唐二人的爱情悲剧,缘于爱情悲剧而生出的长留于世的诗词,沈园便披上了浪漫和伤怀的外衣。问世间情为何物,千古一来,有多少多情之士曾为情困,向往着美好的爱情。 沐矶去探访沈园,是寻找先人留下的情爱悲歌的袅袅余音,还是想体会对爱情悲剧的一种肃穆和敬重,不得而知,先生反正是踏了进去。 沈园既然有这么一段伤心的悲情往事,探访它的游客总会带着一种伤感的基调 。我未曾去过,但朋友曾对沈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假山之下是平静的池塘,绿绿的,倒映着池边怪石绿柳,雨滴落在水面,泛起圈圈涟漪。”诗人行至此时,可是看到了陆唐分花拂柳飘然而来? 可叹啊!或许是不完美的爱情,留有缺憾的爱情才是最能让人没齿难忘的,香魂已逝,伊人已去,那暗香盈袖,那倩影俏笑,放翁40年后没能忘,千百年后的游人似乎也能感受到悄然存在的陆唐二人的魂灵。沈园依旧因了这个故事永远的供人游览,感伤----- 多情自古空余恨! 爱了不能爱,错,错,错! 情动心深处,莫,莫,莫!

  10. 2004-04-01 11:38:20妮诺

    终久欠敢读沈园, 红柳紫烟缠心绵。 若将触动惊鸿怨, 伤心桥下泪飞天。

  11. 2004-05-31 09:36:07女子

    又是众人论沈园 突升悲酸在心田 如若不是残酷美 哪来阔谈在今天 南来北往游沈园 说古论今作评谈 一曲悲歌千行泪 旧主来生早团圆

  12. 2005-04-04 03:01:47女子

    "悲歌一曲古今传".陆游与唐婉,两人青梅竹马,以一支家传的凤钗做信物,定下与子携老的诺言.从此耳鬓厮磨,谈诗论赋,不知今夕何夕.陆母信奉占卜,言二人八字不合,逼迫儿子写下休书,又为他另娶妻室.孝字当头,分开后各自曲折,各自寂寞.谁曾想离异八年后,陆唐二人却在沈园相遇,陆游的心碎了,在墙上题了一阙"钗头凤",唐婉黯然神伤,在词后和了一阙,不久因过度忧伤,抑郁而死.谱写了人类情感的一曲千古绝唱. "我伴秋风访沈园".在先生伴随着秋风探访沈圆的时候,无独有偶,让我们想到,陆唐分别八年后的重遇亦是秋天.瑟瑟风下,吹着陆游一袭青衫,泪眼朦胧,孑然而立,那样的场景何等悲凄,我不忍在添上雨. "曾照惊鸿春碧水,香魂旷世近千年".曾经的春波桥下绿水流,惊鸿照影来.曾经让爱人在她死后四十年还铭心刻骨的女子,和沈园的亭,台,楼,阁.沈圆的柳,竹,桃,梅.一起成为旷世的永恒传说. 陆游并不是一个软弱怯懦的男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里的慷慨激昂,教人耸眉动容."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的诗剑生涯,冲冠怒发.只是沈园,永远是他心脏中最柔软,最温热的地方,一处小小的伤口,微微一动,就有犹热的泪涌出,不可抑制.我想先生当时的心情应有雷同之感."换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先生所想表达亦是如此吧.

请你品评: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