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线, 410,922访问量
西风又扫野塘边,败柳枯荷草萎然。举步惊凝池岸路,残阳如血道蜿蜒。
读先生近来发表的几首新作,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先生心头除却悲情亦有些许的春意。没曾想,今年的第一场秋雨带来的秋凉,又让先生的心绪重新陷入了无限的寂凉里。看来诗人对大自然的变故由来敏感,愁绪、怨情已深深地生在了诗人的心里。 《秋至池塘》这首诗让我真真的感受到了秋的残酷、秋的凄凉!全诗润满了凄美! 傍晚,诗人度步到熟悉的荷塘边,田野里的池塘曾给诗人带来过些许的美好。没曾想,白天的一场秋风冷雨把昨日新柳灼荷摧残的满目疮痍,只有残荷败柳还在努力挣扎着、证明着这里曾经拥有过的满塘春色,和曾经目睹过的夕阳双影印池塘的动人景致……。诗中,一个“扫”字,用的活泛、贴切,将西风的残酷刻画的淋漓尽致!“败、枯、萎”,则写尽了野塘的荒芜和残败的景象。充分烘托和暗示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由此,诗人有了“举步惊凝池岸路,残阳如血道蜿蜒”的凄叹和悲观!沉浸一派悲凉气氛里的诗人,抬头远目,正浓的夕阳把路面铺洒的犹如染血一般。这里诗人用了“惊、残”两个字。诗人的“惊”完全是由残秋引起的。此时的斜阳没了夕日的柔美、韵婉和醉意,更不会引起诗人的夕阳无限好的感慨!有的只是残阳西去何东启,曲折人生无穷尽的悲寂与失落的心里。同时诗中也揭示了诗人对今后人生道路上将要面对的风风雨雨,有着一定的心理认识和无奈的心态。 秋天尽了春日不会太远,夕阳落了明日还会东升!明天的夕阳仍会很美很美,秋日的果实仍会甜美丰硕!
所思 沧桑一个“又”字, 彷徨于举步之间。 失意在惊诧里, 呆呆的望那池边。 痴痴的让人心碎, 憨憨的叫人迷惘, 为什么执迷不悟, 为何就非得醉了眼。 还在道边等待, 无奈时间已黄昏。 更伤岁月匆匆过, 泪眼相伴混人生。
野外荷塘,想必是诗中人常去的地方,那里不知留下多少美丽而又伤痛的往事。当诗中人再次来到荷塘时,已经是深秋冬将至的时节了。那藏在心中不能言表的美好往事,在秋风扫荡荒凉世界的时候,更显失落和绝望。 起句“西风又扫野塘边”:寒冷的西风又一次吹打荷塘,很自然地告诉读者诗中人已经不只一次在西风的伴随下来到这里了。一个“又”字,明白无误地道出这里曾经发生过很美好的故事,让诗中人终生难忘。而如今,我心依旧,但却人去楼空,恰如秋风吹来,让曾经荷花香飘,鸟语花香的荷塘,变成“败柳枯荷草萎然”。诗中人漫步荷塘,所见深秋之荷塘景物,便又感伤起来,把心事重重的自己,和这“败柳枯荷草萎然”的深秋景致融为一体,让读者读有所思,伤有所感,,情景交融堪称一绝。 在满目荒凉的环境中,诗中人心里装满心事,秋尽冬至的世界是那样让人伤心落泪,何况怀揣心事的诗中人了。“举步惊凝池岸路”荷塘里早已经是“枯荷”,荷塘边也已是“败柳”和残草,自然界一点生机也没有。此时,诗中人情绪低落,渴求看看远方,寻找点自然的生气,以缓解自己压抑已久的哀伤情绪。可抬起脚准备行走时,惊讶地凝视荷塘周围,发现已是黄昏残阳,蜿蜒道中一个人了。诗中人似乎明白:心中的愁结,永远是“景物”所化解不开的。 一个“举”一个“惊”一个“凝”,把诗中人放入景物中,细节描写“举步惊凝池岸路”,把诗中人因景而伤,因伤忘时,悲悲切切,伤伤感感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更显作者情景交融之妙笔。 最终,诗中人仍然呆在来的地方,抬脚又放下,感叹此时已经是田野空旷,黄昏暮霭,自己依然孤苦一人,美景不在,残柳败絮,好不伤心。看着那弯弯曲曲的小道,恰似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渲染了景的荒凉,人心的凄苦,让诗中人忘了时间,让读者心酸落泪。 此诗妙在人与景的交融,美在朴素的文字,表达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文字的表达象荷花的芳香,清清的,淡淡的,却又那样持久。
是非曲直何处寻?
评《秋至池塘》 此诗发端突兀,扣人心弦,不仅揭示了诗中人愁怨的根由,也道出他的满腔幽怨苦楚。一句一景,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明断暗连,使情景达到了水乳交融,更增添了一层内心的凄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的另一特点,就是以动衬静,愈显其静。虽然“又扫”、“举步”打破了这种死静,但却并未使诗中人从孤苦中解脱出来,反而增添了锥刺刀割般的痛楚和孤寂之感、幽怨之情。至此,主人公的感情被推向了高峰。沐矶先生用质朴的语言将人心意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感情表达得如此真切深惋,堪称妙笔。
你的大名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
品评内容
验证码:
2003-11-07 07:02:56妮诺
读先生近来发表的几首新作,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先生心头除却悲情亦有些许的春意。没曾想,今年的第一场秋雨带来的秋凉,又让先生的心绪重新陷入了无限的寂凉里。看来诗人对大自然的变故由来敏感,愁绪、怨情已深深地生在了诗人的心里。 《秋至池塘》这首诗让我真真的感受到了秋的残酷、秋的凄凉!全诗润满了凄美! 傍晚,诗人度步到熟悉的荷塘边,田野里的池塘曾给诗人带来过些许的美好。没曾想,白天的一场秋风冷雨把昨日新柳灼荷摧残的满目疮痍,只有残荷败柳还在努力挣扎着、证明着这里曾经拥有过的满塘春色,和曾经目睹过的夕阳双影印池塘的动人景致……。诗中,一个“扫”字,用的活泛、贴切,将西风的残酷刻画的淋漓尽致!“败、枯、萎”,则写尽了野塘的荒芜和残败的景象。充分烘托和暗示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由此,诗人有了“举步惊凝池岸路,残阳如血道蜿蜒”的凄叹和悲观!沉浸一派悲凉气氛里的诗人,抬头远目,正浓的夕阳把路面铺洒的犹如染血一般。这里诗人用了“惊、残”两个字。诗人的“惊”完全是由残秋引起的。此时的斜阳没了夕日的柔美、韵婉和醉意,更不会引起诗人的夕阳无限好的感慨!有的只是残阳西去何东启,曲折人生无穷尽的悲寂与失落的心里。同时诗中也揭示了诗人对今后人生道路上将要面对的风风雨雨,有着一定的心理认识和无奈的心态。 秋天尽了春日不会太远,夕阳落了明日还会东升!明天的夕阳仍会很美很美,秋日的果实仍会甜美丰硕!
2003-11-14 09:21:24如雨
所思 沧桑一个“又”字, 彷徨于举步之间。 失意在惊诧里, 呆呆的望那池边。 痴痴的让人心碎, 憨憨的叫人迷惘, 为什么执迷不悟, 为何就非得醉了眼。 还在道边等待, 无奈时间已黄昏。 更伤岁月匆匆过, 泪眼相伴混人生。
2003-12-02 08:53:51影
野外荷塘,想必是诗中人常去的地方,那里不知留下多少美丽而又伤痛的往事。当诗中人再次来到荷塘时,已经是深秋冬将至的时节了。那藏在心中不能言表的美好往事,在秋风扫荡荒凉世界的时候,更显失落和绝望。 起句“西风又扫野塘边”:寒冷的西风又一次吹打荷塘,很自然地告诉读者诗中人已经不只一次在西风的伴随下来到这里了。一个“又”字,明白无误地道出这里曾经发生过很美好的故事,让诗中人终生难忘。而如今,我心依旧,但却人去楼空,恰如秋风吹来,让曾经荷花香飘,鸟语花香的荷塘,变成“败柳枯荷草萎然”。诗中人漫步荷塘,所见深秋之荷塘景物,便又感伤起来,把心事重重的自己,和这“败柳枯荷草萎然”的深秋景致融为一体,让读者读有所思,伤有所感,,情景交融堪称一绝。 在满目荒凉的环境中,诗中人心里装满心事,秋尽冬至的世界是那样让人伤心落泪,何况怀揣心事的诗中人了。“举步惊凝池岸路”荷塘里早已经是“枯荷”,荷塘边也已是“败柳”和残草,自然界一点生机也没有。此时,诗中人情绪低落,渴求看看远方,寻找点自然的生气,以缓解自己压抑已久的哀伤情绪。可抬起脚准备行走时,惊讶地凝视荷塘周围,发现已是黄昏残阳,蜿蜒道中一个人了。诗中人似乎明白:心中的愁结,永远是“景物”所化解不开的。 一个“举”一个“惊”一个“凝”,把诗中人放入景物中,细节描写“举步惊凝池岸路”,把诗中人因景而伤,因伤忘时,悲悲切切,伤伤感感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更显作者情景交融之妙笔。 最终,诗中人仍然呆在来的地方,抬脚又放下,感叹此时已经是田野空旷,黄昏暮霭,自己依然孤苦一人,美景不在,残柳败絮,好不伤心。看着那弯弯曲曲的小道,恰似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渲染了景的荒凉,人心的凄苦,让诗中人忘了时间,让读者心酸落泪。 此诗妙在人与景的交融,美在朴素的文字,表达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文字的表达象荷花的芳香,清清的,淡淡的,却又那样持久。
2003-12-12 10:24:45萧萧
是非曲直何处寻?
2004-01-04 10:10:26梁伟
评《秋至池塘》 此诗发端突兀,扣人心弦,不仅揭示了诗中人愁怨的根由,也道出他的满腔幽怨苦楚。一句一景,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明断暗连,使情景达到了水乳交融,更增添了一层内心的凄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的另一特点,就是以动衬静,愈显其静。虽然“又扫”、“举步”打破了这种死静,但却并未使诗中人从孤苦中解脱出来,反而增添了锥刺刀割般的痛楚和孤寂之感、幽怨之情。至此,主人公的感情被推向了高峰。沐矶先生用质朴的语言将人心意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感情表达得如此真切深惋,堪称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