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线, 410,931访问量
二00三年九月
昨夜秋风,今晨冷雨,残红尽落颦无语。何时北雁向南飞,传捎尺素思千缕。
万里关山,离愁暗度,天涯望断无行路。春花绽放燕来时,繁星璀璨仍孤数。
残风冷雨,千斑泪, 不尽相思,万点愁。 天涯海角,何觅处, 秋去春回,亦凄楚。
这首词最有词味。 秋风冷雨雁南飞,鱼传尺素美人颦。看似堆砌古人句,细品乃是词人语。最妙的字眼是“思千缕”、“仍孤数”,独守空房的闺中人真是不幸,纵然心事万千相思满地,也只有孤独的对着夜空数星星。但那千年的相思总算没有白流,千年之后来了善解人意的沐矶,在他的草庐里独自数星星,数着数着就来了灵感,键盘一敲就敲出了《踏莎行》,今人古人悉悉相通,何其幸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首词真的很美。
此诗词意境之奥妙,不是轻易能下评论,还是再看看。
秋风在一夜之间,吹冷了词中人的心,待到清晨,淅淅沥沥的秋雨时不时飘落,夹杂着泪滴,默默地在脸上滞留。诚然酷热远去,可那“秋风”“冷雨”早己占据词中人的心,没有一点的希望和寄托,唯有冷雨相伴。靠在窗边,思念缠绵,却又万般无奈,于是向往冬的来临,好让南飞的大雁,给相思之人带去点滴却浓的一往深情。上阕一个环境渲染,一个心的寄托,把愁藏在“昨夜秋风,今晨冷雨,残红尽落颦无语。”词句里,把希望放在最后两句“何时北雁向南飞,传捎尺素思千缕。”让愁隐藏在希望里,希望破裂的时候,愁自然更愁,悲剧色彩也更浓了。此时读者也情不自禁的发问:待到大雁回飞时,词中人能否得到佳音? 词的下阕,漫长的冬的岁月,离愁如行云,在思绪中飞奔,却很难消失。“万里关山,离愁暗度,”把词中人等待时的感受写得入木三分,但却显得非常含蓄,一种含蓄之美油然而生。在想念的日子里,在等待消息的日日夜夜,猜测和忧愁伴随着词中人,一句“天涯望断无行路”把希望和绝望融会在一起,其实,此时读者已经知道一切相思已枉然,急切的盼望,交织着离愁,将如潮水一般向词中人涌来,这是何等的悲壮、凄凉和苦涩啊。最后两句“春花绽放燕来时,繁星璀璨仍孤数。”从秋天的盼望,到冬天的等待,终于到了春燕双飞回归的春天,想那词中之人,一定非常的兴奋,毕竟满园春色燕归来,也许它们带来了远方思念的人的消息,也许她会和词中人一样存着相思之苦,一切希望在最后一句“繁星璀璨仍孤数”中破裂了。春天的夜晚,星星闪烁,宁静又优雅,可大雁没有带来远方之人的消息,看着星空,词中人依旧独自一人,做着自己的梦,想着永远不能解开的心事,唯有愁苦爬满心上时,才看着满天的星星,一个人数着,恰如自己装满心中的愁丝。 一切的相思,一切的愁苦,作者虽然没有去过多的去描写,而是借助秋天、春天之景物描写,以及北雁南飞,把感情的寄托和人的希望的毁灭,和心灵深处喷发出的极度悲哀,全部融进作者的景物描写中,此词非常含蓄委婉,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中,读者感受到了作者诗词创作的深厚的文学根底,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秋色入心即为愁。秋天来了,秋风起了,秋雨下了,秋叶落了,这些景色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和愁绪,真是“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词以“昨夜秋风,今晨冷雨”起句,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的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残红尽落颦无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愁怀起了衬托作用。“何时北雁向南飞,传捎尺素思千缕”两句,正与易安居士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一句“天涯望断无行路”则将诗人相思难遣,愁绪难解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春花绽放燕来时,繁星璀璨仍孤数”二句,“仍”字用得最妙,漫长的相思之后,诗人迎来的不是离人远归燕双飞, 而是凄凉寂苦终难遣。 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笔调清婉,风格细腻,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沐矶先生的词往往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吟诵之后,会使人有一种自临其境之感,使人对词人所表达的愁绪以及所蕴藏的人生哲理产生一种深刻而又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是词人们所孜孜追求并希望达到的一个极高的美学境界吧。
此词虽为古风古韵之作,但颇似现代电影画面之表现手法,以周遭近景拓展至宏阔空间,从“秋”转“春”,从“冷”转“暖”;从“秋雁”变“春燕”,从“风雨”变“繁星”,极具“蒙太奇”之感,但其古典韵味却未失一分,反而将作者心中幽思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开篇即为令人心生凄寒之意的“秋风冷雨”,随即便是残花尽落,又增哀愁之感。更不知何时鸿雁传书以解思念之苦。此为前段之周遭近景和内心世界的展现。后段即开始拓展至宏阔空间:山高路遥万里苍茫,心路亦如此,别离之愁苦难消除。虽寒秋已逝,春暖花开燕归来,繁星璀璨照暗夜,怎奈心中孤寂凄楚依然。全词情景结合完美、转换巧妙,情悲意伤,无限凄凉,堪称思愁词作的佳品。
你的大名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
品评内容
验证码:
2003-09-08 05:20:14淡淡风
残风冷雨,千斑泪, 不尽相思,万点愁。 天涯海角,何觅处, 秋去春回,亦凄楚。
2003-09-09 11:06:52晓薇
这首词最有词味。 秋风冷雨雁南飞,鱼传尺素美人颦。看似堆砌古人句,细品乃是词人语。最妙的字眼是“思千缕”、“仍孤数”,独守空房的闺中人真是不幸,纵然心事万千相思满地,也只有孤独的对着夜空数星星。但那千年的相思总算没有白流,千年之后来了善解人意的沐矶,在他的草庐里独自数星星,数着数着就来了灵感,键盘一敲就敲出了《踏莎行》,今人古人悉悉相通,何其幸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首词真的很美。
2003-09-18 08:02:19轻
此诗词意境之奥妙,不是轻易能下评论,还是再看看。
2003-09-23 06:16:05影
秋风在一夜之间,吹冷了词中人的心,待到清晨,淅淅沥沥的秋雨时不时飘落,夹杂着泪滴,默默地在脸上滞留。诚然酷热远去,可那“秋风”“冷雨”早己占据词中人的心,没有一点的希望和寄托,唯有冷雨相伴。靠在窗边,思念缠绵,却又万般无奈,于是向往冬的来临,好让南飞的大雁,给相思之人带去点滴却浓的一往深情。上阕一个环境渲染,一个心的寄托,把愁藏在“昨夜秋风,今晨冷雨,残红尽落颦无语。”词句里,把希望放在最后两句“何时北雁向南飞,传捎尺素思千缕。”让愁隐藏在希望里,希望破裂的时候,愁自然更愁,悲剧色彩也更浓了。此时读者也情不自禁的发问:待到大雁回飞时,词中人能否得到佳音? 词的下阕,漫长的冬的岁月,离愁如行云,在思绪中飞奔,却很难消失。“万里关山,离愁暗度,”把词中人等待时的感受写得入木三分,但却显得非常含蓄,一种含蓄之美油然而生。在想念的日子里,在等待消息的日日夜夜,猜测和忧愁伴随着词中人,一句“天涯望断无行路”把希望和绝望融会在一起,其实,此时读者已经知道一切相思已枉然,急切的盼望,交织着离愁,将如潮水一般向词中人涌来,这是何等的悲壮、凄凉和苦涩啊。最后两句“春花绽放燕来时,繁星璀璨仍孤数。”从秋天的盼望,到冬天的等待,终于到了春燕双飞回归的春天,想那词中之人,一定非常的兴奋,毕竟满园春色燕归来,也许它们带来了远方思念的人的消息,也许她会和词中人一样存着相思之苦,一切希望在最后一句“繁星璀璨仍孤数”中破裂了。春天的夜晚,星星闪烁,宁静又优雅,可大雁没有带来远方之人的消息,看着星空,词中人依旧独自一人,做着自己的梦,想着永远不能解开的心事,唯有愁苦爬满心上时,才看着满天的星星,一个人数着,恰如自己装满心中的愁丝。 一切的相思,一切的愁苦,作者虽然没有去过多的去描写,而是借助秋天、春天之景物描写,以及北雁南飞,把感情的寄托和人的希望的毁灭,和心灵深处喷发出的极度悲哀,全部融进作者的景物描写中,此词非常含蓄委婉,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中,读者感受到了作者诗词创作的深厚的文学根底,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2005-06-30 02:00:46云梦
秋色入心即为愁。秋天来了,秋风起了,秋雨下了,秋叶落了,这些景色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和愁绪,真是“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词以“昨夜秋风,今晨冷雨”起句,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的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残红尽落颦无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愁怀起了衬托作用。“何时北雁向南飞,传捎尺素思千缕”两句,正与易安居士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一句“天涯望断无行路”则将诗人相思难遣,愁绪难解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春花绽放燕来时,繁星璀璨仍孤数”二句,“仍”字用得最妙,漫长的相思之后,诗人迎来的不是离人远归燕双飞, 而是凄凉寂苦终难遣。 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笔调清婉,风格细腻,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沐矶先生的词往往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吟诵之后,会使人有一种自临其境之感,使人对词人所表达的愁绪以及所蕴藏的人生哲理产生一种深刻而又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是词人们所孜孜追求并希望达到的一个极高的美学境界吧。
2009-02-01 10:37:10阿萌
此词虽为古风古韵之作,但颇似现代电影画面之表现手法,以周遭近景拓展至宏阔空间,从“秋”转“春”,从“冷”转“暖”;从“秋雁”变“春燕”,从“风雨”变“繁星”,极具“蒙太奇”之感,但其古典韵味却未失一分,反而将作者心中幽思愁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开篇即为令人心生凄寒之意的“秋风冷雨”,随即便是残花尽落,又增哀愁之感。更不知何时鸿雁传书以解思念之苦。此为前段之周遭近景和内心世界的展现。后段即开始拓展至宏阔空间:山高路遥万里苍茫,心路亦如此,别离之愁苦难消除。虽寒秋已逝,春暖花开燕归来,繁星璀璨照暗夜,怎奈心中孤寂凄楚依然。全词情景结合完美、转换巧妙,情悲意伤,无限凄凉,堪称思愁词作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