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3-07-25 15:41:34 浏览次数:13579 踏莎行

二00三年七月

爆竹声消,
香车已远,
心酸掩泣头佯转。
愁怀能够向谁言?
情深唯恨缘薄浅。

碧水桥头,
青山道间,
绸缪忘了黄昏晚。
一声叹息仰长空,
白云怅望随风卷。

 

网友品评:

  1. 2003-07-26 09:53:37沉实

    先生的《踏莎行》,虽只短短三句,却已将先生的悲凉婉转词风曝陈无遗.想来先生已经哽咽,无法再将后续传于网面.我在"头佯转"之时,亦泪流满面,"似是而非"的感觉涌入心田,"恍若隔世"的心酸跃然入目.不知先生是否站在一个切身者的角度,抒发的心中人嫁为他人妇的心碎伤感之情,却要强装笑靥,送别美人。

  2. 2003-07-26 11:23:29雨川

    我看继续写下去难了。

  3. 2003-07-26 11:49:58

    一种经历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情太纯、感受太深。以至人生的路走了很远,事过境迁了,也依旧割舍不掉那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情感。特别是这情感牵出来的无限伤心和相思,哪怕明知一切不再拥有,一切不再属于自己,也会因为感情的痛、感情的伤、感情的失落一起聚集在词里男主人翁身上,得以痛快的宣泄。 所以,当词中人的爱在所爱之人出嫁的时候,掺和着他的绝望和不能言表的悲哀一起烟消云散的时候,只好“心酸掩泣”,暗自垂泪。有情人难成眷属,天涯和海角永相分离,但却更是情深意切,悲从情起,相思因分离愈加浓烈。让读者随你哭泣、随你所见、所闻去感知你的痴情、你的伤感、你的无可奈何、你的望天兴叹以及你的如梦如烟的情感世界。 词的上片有虚实两个环境,一个是实在的景就是喜庆的大环境,二是虚景既是词中人内心凄苦的小环境,词中人被放置在这两个景中,悲剧色彩更为浓。本来描写的是“爆竹声消,香车已远”高高兴兴迎娶新娘远去的场面,可是词中人眼睁睁目送自己相亲相爱的恋人远去它乡为人妻的看客。所以,他是强装笑脸的时候,已是两眼浸着泪,但却不能让它肆意流下来,怕人看见,只能“心酸掩泣头佯转。”此时此刻,满腹的离愁别绪能够向谁所言呢?只能在内心的深出暗自埋怨,情深似海而怨恨缘份的薄浅。一实一虚的两景,强装笑容的外表和实际心酸掩泣的内在,两相辉映,相铺相承,再来两句“愁怀能够向谁言?情深唯恨缘薄浅”真情流露,把词中人极度绝望、极度悲怆又不敢表露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好不凄凉。 词的下片,追忆昔日小桥溪畔,青山小道之间,以至天已黄昏仍流连忘返的美好时光,让读者去感受词中人借景抒怀、借景发泄痛失爱人的让人撕裂的痛苦情怀。“碧水桥头,青山道间,绸缪忘了黄昏晚”,追忆好景人去了,在这熟悉的地方,思念曾经牵手相依相伴的情景,可是风景依旧,佳人已去,不堪回首,只有“一声叹息仰长空,白云怅望随风卷。”了, 那压抑得欲哭无泪、欲罢不休的痛苦,用上片“愁怀到哪向谁言?情深唯恨缘薄浅。”和下片“一声叹息仰长空,白云怅望随风卷。”表达得淋林尽致,前后呼应,堪称一绝。

  4. 2003-07-27 10:08:26fm

    喜庆热烈的场景铺垫,肝肠寸断的内心世界,无可奈何的叹息,给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5. 2003-07-30 12:15:28妮诺

    自古女子多情长,男人多是薄情郎。正是诗人这种用情纯真,用情太深的难得的、独特的男人情怀,使得诗更深地打动和撞击着读者的心!

  6. 2003-07-31 03:12:01雨川

    为何会是这样? 抹不掉的是愁, 擦不完的是泪。 忘不掉的是情。 守着不想离开的是伊人的影。 为何是这样, 陶醉时就离去, 为何是这样, 刚牵手就松开。 为何是这样, 流水依旧人去了。 留下的, 是光阴, 看着它慢慢离去, 一个躯壳, 留给他, 慢慢去消融。 人生, 为何偏是这样?

  7. 2003-08-03 03:37:44老醋

    矶先生: 看了先生的《踏莎行》在爆竹声中,碧水桥上,听到、看到先生的呻吟和滴血的心。不知先生泣为谁?叹又为何?先生活得太累、太苦。在当今盛世,生活无虑;社会进步到今天,男女情长已不像远古那样被限制,叹啥?正象妮诺说的“自古女子多情长,男儿多为薄情郎,而先生那有哪么多的惆怅?不该!真不知为谁而泣?有为何而叹?醒来吧!走出屋,现在已不是黄昏而是朝阳,一切都是那样的阳光灿烂。千万不要学古人吃醋,酸坏了胃酸坏了心,酸的自己脑昏昏,更不要无病呻吟。

  8. 2003-08-04 10:13:26妮诺

    大凡诗人多是善感和赋有想象力之人。沐矶先生看来也不会例外。 既然是诗人,那必然会有源源不断的作品问世。若想写出好的作品就得有创作源泉。就如小说家写小说、电视剧写剧本均得去“创作”。 诗人写诗词虽要靠灵感和激情,但也是要去“创作”的。既然是“创作”必然有虚构、有想象、有“无病呻吟”。 沐矶先生是公认的“悲情诗人”,抒发悲情是他诗词的灵魂,捕捉、发现、提炼、感受生活中人的情感生活想必也是诗人的独到之处吧。 故此,小说中的人物不会都是写真、写作者本人,诗词中描写的情感生活也不能说都是诗人的自身体验吧。

  9. 2003-08-04 02:07:10细雨

    一切都得由诗词作家本人解释,别人是不能代表什么的,读者只管就诗词论诗词,何必去追问作者呢?一切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写不出象先生那样的诗词,毕竟我们没有那样的阅历,写是一种记录,写是一样宣泄,写是一样再生,写是必须通过自我解剖,再用文字来表现的。 我们没有理由不写自己爱写的东西,我们想写就写,我们想高声喧哗就高声喧哗,毕竟先生给了大家一个沐矶草庐。

  10. 2003-08-04 03:23:47醉梦间

    “细雨”说得好! 美文尽管欣赏好了,何必去追问!是劝慰就不必咄咄逼人啦。想必读者的出发点都是善意的,各抒己见也能理解。

  11. 2003-08-07 07:31:08细雨

    谢谢妮诺表扬,哪怕你我都跑题太远。

  12. 2003-09-09 10:33:42晓薇

    读这首词的感觉,像是读《红楼梦》的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同样以喜景衬悲情,同样以美景写哀声,读来令人同样心痛。不同的是男女主人公,《红楼梦》中受伤的女子在心爱的人娶了别人的大喜之日是躺在床上吐血,而《踏莎行》中的男子在心爱的人嫁了别人的大喜之日只能“心酸掩泣头佯转”、“一声叹息仰长空”,男女有别,尽在此矣。 也许真的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许是借别人的故事抒写自己的心声?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词写出了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们的感受。词中的主人公,是无数走过青春体验过爱情的人们的缩影。白云怅望随风卷,流水岁月逝无声,那种无法挽留的无奈,化成心中永远的钝痛,常常尖锐地发作,最终变成诗词倾吐出来,是最好最积极的方式,虽然调子依然低沉。

  13. 2003-11-28 02:01:56江艺

    曾经“碧水桥头”携手徜徉,曾经“青山道间”欢笑留连,花前月下,山盟海誓,两心相许,两情相依,转眼间却物是人非,“爆竹声消,香车已远”,伊人嫁作他人妻,然痛苦绝望却不能流露,只能“心酸掩泣头佯转”,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离别更让人魂断心碎的呢?

  14. 2005-05-10 10:10:12叹悠

    深挚情爱的心曲 一出动人的悲剧 —沐矶词《踏莎行》赏析 作者:王中伟 这首《踏莎行》是深挚情爱的心曲,一出动人的现代悲剧。是诗人二十年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回忆往事仍历历在目,说明带给诗人的无限伤痛是那么刻骨铭心。如果不了解这些背景,就很难理解这首词的深刻涵义。 在爆竹声中,相恋的人乘车而去,看到相爱之人嫁作人妇,心中的酸楚无法掩饰,望着渐渐远去的车队,泪水模糊了双眼,这时主人公正处在送亲的人群中,怕人看见泪流满面的样子,头转过去。但为了多看一眼,明知已望不到相知相爱的恋人,也还要多看一看“香车”,因为那还有一点点渺茫的奢望和幻想,如果这点“眼欲”也不能得到满足,那么诗人的精神可能就彻底地崩溃了。所以“掩泣”和“头佯转”是诗人复杂的心理不能自制的表现,也是勉强作为一时的快感和慰籍。 上阕前三句,诗人不仅用十五个字就交代了人物、背景和所发生的事件,而且情景交融,写的心哀情惨。尤其是“爆竹”、“香车”名为写物、实则写人,名为写景、实则写情。最精妙的是一个“消”和一个“远”字,更表达了主人公肝肠寸断、凄怆欲绝的感情。相爱的人“远”离而去,随之是爱情的“消”逝。大家都知道,人们燃放爆竹是为了增添喜庆气氛,“爆竹”也就代表着幸福和美满,在这里则预示着主人公的爱情和幸福渐渐消失。因此这三句是该词的灵魂,它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思念恋人的一腔痴情,从中不难看出,别具匠心的诗人深湛的学识和文学才华。 “愁怀能够向谁言?情深唯恨缘薄浅”离愁别恨,相思之苦,想嚎啕大哭,但与此时此地不相称。又想向挚友倾诉,但朋友不在身旁,也必定没有自己的这种感受。古人解:高深莫测叫做“天”,无可奈何叫做“命”。最终,无力与社会、家庭抗争的主人公自认天命,只有怨恨情缘的浅薄。 下阕前三句,诗人追忆起一幕幕十分甜蜜的往事,似在向人们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在青山道间,小桥流水,两颗心灵,天真烂漫而不避嫌疑,你采集野花、梅子,我骑着竹马在野外追逐欢娱,展现了一幅童年的纯真友谊的情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我俩童年友情的最精凝的概括。随着年龄的增长,忘情嬉戏的童年结束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要谈得到事。每次约会,还是原来的地方,因为这里目睹了我们爱情种子从初萌到成熟的全过程。你言陈世美,我言“抱信柱”,卿卿我我,山盟海誓,建立了真挚的爱情。一句“绸缪忘了黄昏晚”,涵概了主人公缠绵动人的故事、相互倾诉爱慕的情感和一步步走向感情顶峰的全过程。 “一声叹息仰长空,白云怅望随风卷”。一笔逆转,诗人陡然从渴望寻梦的颠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这一落差,体现了爱与恨、事与愿的巨大差距,物是人非,今非昔比,如今人已远去其悲凉孤独可以想见,反差增大,加强了感情力度,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最后,通过放声悲呼,嗟叹了内心的怅恨。如果说“情深唯恨缘薄浅”是上阕的题解和答案,那么下阕的“白云怅望随风卷”则是《无言的结局》一道无解题。所以大家应理解诗人的这种匠心之妙。 全词天然白描,毫无矫饰之态,亦乏浓墨重彩,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可谓真情流露,沁人肺腑,虽只淡淡写来却感人至深,读罢不觉潸然泪下,故书契记之。

  15. 2005-12-07 02:19:31liangzi

    百读不厌,百品不倦。

请你品评: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