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在线, 410,922访问量
春归依旧杳无声,几载痴心换薄情。燕雀不谙缘底事,东方未晓噪前庭。
春风得意花色浓, 诗人总把烦恼生。 燕雀难解人间事, 可叹有谁了此情。
春去春来仍无声, 君心未改还痴情。 燕雀亦懂情缘事, 庭前未晓低声鸣。
你的《春思》该叫《春怨》,岂不闻:动心容易痴心难,动情容易守情难。自古依然。
燕雀不谙缘底事, 东方未晓噪前庭。 ---------绝好诗句.
初读沐矶的<<春思>>,便有惆怅;次读之,融有感伤;再读之,更有幽怨. 首先,诗句一开始就奠下了"怨"的基调,责怪"春的到来没有迹象",其实是用来衬托作者此时的心情.第二句由景直接过渡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道出了首句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用"痴心"换"薄情"后的失落\无奈,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怨.后来说到燕雀之时,也是有责怨之意,"不谙缘底事",有些责怨.最后一句说出"东方未晓噪庭前",是实在受不了了,怨到了极点,连鸟雀的声音都感觉烦躁. 其次,诗中对比用的巧妙.用人们心中春的景和现时的春景作对比,来突出此时的反差,暗含了作者的一种心情.再用"痴心"和"薄情"作对比,让读者更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此时怨而无奈的心情.再者,上面两种现象也能产生一种类比,更能表面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次,以景衬情,以物托情运用到位.用人们心中的春景反衬出人的失落\惆怅\无奈\幽怨...的心情.同时用"燕雀",即他物的鸣叫铺设出一种情境,来衬托作者的那份烦躁与责怨.诗中不无一处流露着作者的"怨",用对景的"怨",道出了对人的"怨".在家里想为此写点东西之时,就想到此题为<<春怨>>甚宜,不料却被"雨芙"捷足先登.
初春时,先生写下一首词《长相思》,让我们看透了词中人郁郁寡欢、无可奈何的痛苦心境,把那一声“君道归时却未还”转而化作“忍悲泪暗涟”的艺术形象推到读者的面前,让读者饱尝了词中人内心世界永恒不变的相思情结。 跨进春末,那份相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该淡漠了。可谁知先生又来一首诗《春思》,让我们深信不疑的是思念随着痴心难忘,缠绕心际,化为记忆,留于心里,表于情伤,思不断,自然伤也断。 “春归依旧杳无声”,便又想起“君道归时却未还”,从寒气未消的初春盼到春末,春天来了,而苦苦期盼的人儿依然是音信全无,自然生出很多的感慨、满腹的疑惑、满脸失望,不免对天哀叹一声难道果真是“几载痴心换薄情。”无休止的思念和揣测,让人难易入眠,真是多想趁天未明时,静静的想过明白,猜过透测,以便梳理自己乱乱的、悲伤的思绪。可在大地复苏的美好季节里,作者伤,但别人却是安安静静的陶醉在梦乡里,就连燕雀们也兴奋得等不到天明,便欢歌笑语起来,它们期盼的季节到了,它们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这两相对比,互为衬托,把一个渴望片刻宁静,一个却片刻都不需要宁静的人和物放在一起,真是哀更伤,伤更悲,悲更凉了。 在这春机盎然的日子里,人应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但这美好季节未能激发作者一丝丝兴奋,却勾起相思无数,一夜未眠,抬头靠椅想求片刻休息,看那窗外黑色笼罩,但雀鸟声却是声声入耳,先生感觉更过凄凉,情不自禁便成“燕雀不谙缘底事, 东方未晓噪前庭。” 《春思》主题分明:相思是因,烦躁是果,忧怨铺之。此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春来愁煞奴 读沐矶诗《春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天地间一扫冬日的肃杀,焕发了生机。人们欣喜地沐浴在景色万千的春色里,尽情享受春日的温馨与快乐。为感谢春光的恩赐,发明了“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光无限”、“春意融融”等赞美春天的形容词。 在这大好春光里,却有人不象一般人那样感受春天,在他的眼里,春天是另一番景象,那就是悲情诗人沐矶。春天来了,对他来说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新一轮的心痛的开始,无望思念的继续,如果一定要找出不同的话,只有他的痛苦忧伤与万汇的繁茂、与人们的欢欣形成的反差更大,更加彰显他的苦痛。痛之切,无以疗伤,只得以诗寄情,塑造出一个怨妇向世人倾诉心中的伤悲。 “春归依旧杳无声”,在这第一行诗句中,诗中的主人公开门见山地告知了她(或他,古来春怨的主人公多为女性,姑且以“她”称之)痛的原由,她在苦盼着一个人的音信,然而却未盼到,从句中的“依旧”可以看出,这种盼已经不是一日二日,一季两季了,也许,从上个春日就有约,也许约在夏季,也许约在秋季,也许大约是在冬季,然春夏秋冬皆在苦盼中过去了,春天又回归了,依然毫无声息,主人公终于在这个美好的春日里绝望了。果然,接下来,“几载痴心换薄情”,主人公终于明白,几年来痴心的等待与渴望已然无望,她的一片痴情全部付诸东流。哀莫大于心死,她的痛可想而知了。“燕雀不谙缘底事,东方未明噪前庭。”显然,又是一个思念之夜,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暗夜里痛苦的碾转,心烦意乱的反侧,无名之火在心里涌流,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明快心境完全不同,烦乱的主人公将无眠迁怒于燕雀清脆的啁啾,更显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灰暗的心态,将主人公的压抑至喘不过气来的神态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沐矶的诗,没有他的词好.网友只贪念的幽怨、佳句,却忘了,此情此句古已有之。诗要借用,就该如化境,了无痕迹,否则,拾人牙慧,可恶之至。
咋看萧萧的评论有些道理,细细琢磨起来又有些牵强了! 请问,今日字、今日画、今日文、今日墨,又有哪一样不是自古的延续和今人的借用?!牙惠也好,临摹也罢,只要优美,只要大家欣赏,只要作者文为心声,那又何妨! 把你的美文贴进来,我们也同样会欣赏。 诚然,各抒己见也不伤大雅!
文字组合成句子,句子组合成文章,就是不知道萧萧喜欢啥?
春来春去本无声, 痴心难免换薄情。 既知燕雀不谙事, 何苦怨它噪前庭。
写得真好!原来诗人的心思都是如此敏感,细腻,多情。呵呵
你的大名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
品评内容
验证码:
2003-04-15 11:45:30李斌
春风得意花色浓, 诗人总把烦恼生。 燕雀难解人间事, 可叹有谁了此情。
2003-04-15 11:56:41萧国壮
春去春来仍无声, 君心未改还痴情。 燕雀亦懂情缘事, 庭前未晓低声鸣。
2003-04-16 04:03:19雨芙
你的《春思》该叫《春怨》,岂不闻:动心容易痴心难,动情容易守情难。自古依然。
2003-04-16 04:06:33桃源民
燕雀不谙缘底事, 东方未晓噪前庭。 ---------绝好诗句.
2003-04-17 12:44:50子巍
初读沐矶的<<春思>>,便有惆怅;次读之,融有感伤;再读之,更有幽怨. 首先,诗句一开始就奠下了"怨"的基调,责怪"春的到来没有迹象",其实是用来衬托作者此时的心情.第二句由景直接过渡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道出了首句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用"痴心"换"薄情"后的失落\无奈,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怨.后来说到燕雀之时,也是有责怨之意,"不谙缘底事",有些责怨.最后一句说出"东方未晓噪庭前",是实在受不了了,怨到了极点,连鸟雀的声音都感觉烦躁. 其次,诗中对比用的巧妙.用人们心中春的景和现时的春景作对比,来突出此时的反差,暗含了作者的一种心情.再用"痴心"和"薄情"作对比,让读者更能明显感觉到作者此时怨而无奈的心情.再者,上面两种现象也能产生一种类比,更能表面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次,以景衬情,以物托情运用到位.用人们心中的春景反衬出人的失落\惆怅\无奈\幽怨...的心情.同时用"燕雀",即他物的鸣叫铺设出一种情境,来衬托作者的那份烦躁与责怨.诗中不无一处流露着作者的"怨",用对景的"怨",道出了对人的"怨".在家里想为此写点东西之时,就想到此题为<<春怨>>甚宜,不料却被"雨芙"捷足先登.
2003-04-18 11:01:30影
初春时,先生写下一首词《长相思》,让我们看透了词中人郁郁寡欢、无可奈何的痛苦心境,把那一声“君道归时却未还”转而化作“忍悲泪暗涟”的艺术形象推到读者的面前,让读者饱尝了词中人内心世界永恒不变的相思情结。 跨进春末,那份相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该淡漠了。可谁知先生又来一首诗《春思》,让我们深信不疑的是思念随着痴心难忘,缠绕心际,化为记忆,留于心里,表于情伤,思不断,自然伤也断。 “春归依旧杳无声”,便又想起“君道归时却未还”,从寒气未消的初春盼到春末,春天来了,而苦苦期盼的人儿依然是音信全无,自然生出很多的感慨、满腹的疑惑、满脸失望,不免对天哀叹一声难道果真是“几载痴心换薄情。”无休止的思念和揣测,让人难易入眠,真是多想趁天未明时,静静的想过明白,猜过透测,以便梳理自己乱乱的、悲伤的思绪。可在大地复苏的美好季节里,作者伤,但别人却是安安静静的陶醉在梦乡里,就连燕雀们也兴奋得等不到天明,便欢歌笑语起来,它们期盼的季节到了,它们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这两相对比,互为衬托,把一个渴望片刻宁静,一个却片刻都不需要宁静的人和物放在一起,真是哀更伤,伤更悲,悲更凉了。 在这春机盎然的日子里,人应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但这美好季节未能激发作者一丝丝兴奋,却勾起相思无数,一夜未眠,抬头靠椅想求片刻休息,看那窗外黑色笼罩,但雀鸟声却是声声入耳,先生感觉更过凄凉,情不自禁便成“燕雀不谙缘底事, 东方未晓噪前庭。” 《春思》主题分明:相思是因,烦躁是果,忧怨铺之。此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03-04-25 10:21:40宁箭
春来愁煞奴 读沐矶诗《春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天地间一扫冬日的肃杀,焕发了生机。人们欣喜地沐浴在景色万千的春色里,尽情享受春日的温馨与快乐。为感谢春光的恩赐,发明了“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光无限”、“春意融融”等赞美春天的形容词。 在这大好春光里,却有人不象一般人那样感受春天,在他的眼里,春天是另一番景象,那就是悲情诗人沐矶。春天来了,对他来说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新一轮的心痛的开始,无望思念的继续,如果一定要找出不同的话,只有他的痛苦忧伤与万汇的繁茂、与人们的欢欣形成的反差更大,更加彰显他的苦痛。痛之切,无以疗伤,只得以诗寄情,塑造出一个怨妇向世人倾诉心中的伤悲。 “春归依旧杳无声”,在这第一行诗句中,诗中的主人公开门见山地告知了她(或他,古来春怨的主人公多为女性,姑且以“她”称之)痛的原由,她在苦盼着一个人的音信,然而却未盼到,从句中的“依旧”可以看出,这种盼已经不是一日二日,一季两季了,也许,从上个春日就有约,也许约在夏季,也许约在秋季,也许大约是在冬季,然春夏秋冬皆在苦盼中过去了,春天又回归了,依然毫无声息,主人公终于在这个美好的春日里绝望了。果然,接下来,“几载痴心换薄情”,主人公终于明白,几年来痴心的等待与渴望已然无望,她的一片痴情全部付诸东流。哀莫大于心死,她的痛可想而知了。“燕雀不谙缘底事,东方未明噪前庭。”显然,又是一个思念之夜,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暗夜里痛苦的碾转,心烦意乱的反侧,无名之火在心里涌流,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明快心境完全不同,烦乱的主人公将无眠迁怒于燕雀清脆的啁啾,更显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灰暗的心态,将主人公的压抑至喘不过气来的神态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003-11-27 10:51:45萧萧
沐矶的诗,没有他的词好.网友只贪念的幽怨、佳句,却忘了,此情此句古已有之。诗要借用,就该如化境,了无痕迹,否则,拾人牙慧,可恶之至。
2003-12-04 05:35:37妮诺
咋看萧萧的评论有些道理,细细琢磨起来又有些牵强了! 请问,今日字、今日画、今日文、今日墨,又有哪一样不是自古的延续和今人的借用?!牙惠也好,临摹也罢,只要优美,只要大家欣赏,只要作者文为心声,那又何妨! 把你的美文贴进来,我们也同样会欣赏。 诚然,各抒己见也不伤大雅!
2003-12-04 05:59:03子舆
文字组合成句子,句子组合成文章,就是不知道萧萧喜欢啥?
2005-02-21 10:11:13女子
春来春去本无声, 痴心难免换薄情。 既知燕雀不谙事, 何苦怨它噪前庭。
2011-11-17 12:34:19海阔天空
写得真好!原来诗人的心思都是如此敏感,细腻,多情。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