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2-10-09 08:04:13 浏览次数:12970 过黄土高塬

跃上高塬数百旋,
壑深无底手摸天。
谷黄枣紫红粱茂,
远眺柴松云际边。

 

网友品评:

  1. 2002-10-09 02:04:51

    大多数人对黄土高原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书上,更多来源于电视和电影上。黄土高原是个时而高、时而低,光秃秃的,被黄土覆盖、缺水、缺植被,人烟稀少,偶尔会传来几句高亢民歌的神秘土地。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黄土地》中求雨的场面,当地人民跪着虔诚求上苍赐予久旱大地雨水的情景,是那样的悲壮和古老,更加深了黄土高原的神秘感。 先生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跃上高原数百旋,壑深无底手摸天”把黄土地特有的地势、地貌映入读者眼里,诗人站在那里,向下看沟壑纵深,抬起手却能抚摸上苍,把人放在其间,突出了天地合一的人文景观。跃、深、摸很能描绘作者跃上高原,一揽众山小的内心感受,读者同样也有了要读下去的感觉,祖国河山如此壮观。作者把眼光放在了以下的两句“谷黄枣紫红粱茂,远眺柴松云际边”,应该说的是黄土高原已是今非昔比了,站在高处,感受黄土地的险峻,过黄土高原,看到的是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近处谷子黄了,枣子紫了,黄土地特有的高粱也熟透了,远处大面积的柴松好似立于蓝天白云之间,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我们好象进了人间仙景。却猛然醒悟,黄土地依然那样地势险峻,充满神秘。但现在这片土地不再有求雨的事情发生了,丰收在即,这说明一个问题:人定胜天。 此诗描绘了一个险峻,诗人登高望远,突出大自然的变化。有对壮观景物的描写,更有对战胜大自然的人们的赞叹,此诗歌妙就妙在此。

  2. 2002-10-10 08:55:58微言

    好气魄! 此诗与沐矶先生以往的诗词有很大不同,少了几许哀婉低怨,多了几分豪迈奔放。读罢此诗让我想起曹孟德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 所咏不同,气势却一样。

  3. 2002-10-19 10:58:05晓薇

    此诗在沐矶个人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沐矶的诗风从婉约转向豪放。 欢快的一“跃”,仿佛重回少年时代;顽皮的一“摸”,不禁现出童稚之态。且抖落那肩头的沉重与心中的不了情,好好感受黄土高塬上那沉甸甸的绚烂的秋天:谷黄枣紫红梁茂,多美!再抬头:远眺柴松云际边,真是悠然看远山,豪气荡层云! 豪放代替了凄婉,欢快代替了哀愁。习惯了沐矶诗词阴雨绵绵的意境,忽然看到跃起来的伟岸的身影,听到他大声大气唱出的西北风,众文友一时呆住,有点不知如何是好。

  4. 2002-10-30 06:23:40空谷幽兰

    印象中,沐矶先生的作品多以凄丽婉约之风格而著称,深得朋友们的称道。但这一首“过黄土高塬”,却以如此壮观、豪迈的气势让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头两句,“跃上高塬数百旋,壑深无底手摸天。”作者先以浪漫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西北高原那婉蜒崎曲、山高壑深,雄浑壮阔的磅礴气势,后两句,“谷黄枣紫红粱茂,远眺柴松云际边。”又以饱蘸喜悦的笔墨描绘了那谷黄枣紫秫粮茂、柴松云际边的丰硕景象。在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作者大笔挥洒自由,高低相对,赤黄相衬,远近相映,错落有致,收放自如,使人随之境界开阔,逸怀浩气,如身临其境,游目骋怀,有余味回甘之感,透过这字里行间,似乎也看到了西北高原耕耘者一张张喜庆丰收的笑脸!这正如刘禹锡说的那样:“片言可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5. 2003-11-09 07:51:01

    此诗是否展示了先生豪放性格的一面??

请你品评: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