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线, 410,922访问量
星稀月朗映寒庭,蝉叫虫吟唱和声。醉卧遐思难入梦,旧词浏览酒初醒。
解读沐矶诗《秋夜》 时节已近中秋,时间已是午夜。一轮明月高悬在偏西的天空中,挥洒着清凉的银光,给苍茫大地染上秋意的色彩,星星们映衬在明亮的月色中,显得黯然失色。晚生的知了在最后的时光里唱着最后的绝响,秋虫唧唧,那是在唱小夜曲,倾诉着彼此心中的爱恋。大地一片噪杂,却又极为宁静。大醉的沐矶摇摇摆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在他身后投下长长的暗影,深沉的叹息声在野旷里回旋,慢慢地溶解在如水的月色里。 问君何所思?问君何所忆?是星稀月朗的天空勾起你曹孟德式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悲壮?还是秋虫的欢娱唤起你往日浪漫、温馨的回忆?不猜了,不猜了。看沐矶终于回到家里,便疲倦地合衣而卧,却又翻来覆去烙烧饼,久久难眠,便可知他心中的愁苦与孤独。开灯拿出早已翻烂了的诗词集,实指望它能带来些许瞌睡虫,然而翻来翻去,这诗词皆幻成明亮、熟悉的身影了,晃得眼晕,便一句也看不进,悲从心底生起,更折磨得他头痛欲裂。 星月隐去,东方泛白。酒已醒,思未了。沐矶强打起精神,顶着满天的朝霞,带着满腹的愁思,早早地上班了......
沐矶先生的《秋夜》较之《立秋》更有意境,内涵更加丰富,借物以寓性情,蕴含深厚,耐人寻思。所表达的情感亦更悲苍。也许是受其词风的影响吧,他的诗亦着“悲”色,带“悲”声。在初秋的一个深夜,恰值七夕刚过一周,月亮渐圆,清辉如水般流泄,一枚黄叶随风而落,一股秋意瞬间感染了酒罢归来的诗人。在渐冷的秋风中,一个人仰首向天,看孤月高悬,看浮云变幻,听秋虫唱和,叹世事无常。空荡荡的天地之间只有一个人的身影,心里蔓延着无边的落寞和寂寥,心中的忧思悄悄地爬上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听蝉吟。秋虫们不知疲倦的忘我的吟唱,这谢幕前最后的旋律在满怀愁绪的诗人听来却更加的忧伤,更加的无望,更加的无奈。这不是一首轻柔的小夜曲,分明是一首生命的悲歌。“愁人耳愿聋”,诗人捂着双耳,不愿听到,不想听到,但这凄凉的声音却一直回响在诗人的心中。真是“秋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醉后的诗人回到家中,仍是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手持诗卷,回首前尘旧事,映入眼帘的字字句句,触到一段打了结的情肠,点点滴滴,化成诗人眼中的泪水,随着那清冷的月光流向心底,抚摸一处优美的创伤。从窗帘缝隙射入的一缕晨曦,赶走了诗人的醉意,然而赶不走的,是诗人心中永远的悲思和无尽的愁怀。晨曦是夜的尽头,愿此时也是诗人痛苦与孤独的尽头。
好诗! 此为沐矶诗中之逸品,神俊骨清,格高气朗。凄而不惨,哀而不伤。 正是:虫鸣月无声,酒醒愁未醒!
初秋的夜晚,对刚告别酷暑的人们来讲是非常迷人的,月明星稀,凉风悠悠,蝉叫虫吟。秋之洁净、凉爽洗去了炎热的酷夏带给人们的烦躁不安,人们在微风的抚弄中心安理得的睡去,走进甜蜜的梦乡。恰似先生诗句“难熬苦夏刹时忘了。 可此时的作者却是另外一番情景:心中有事,自然愁楚结于心中,不妨饮酒自醉,却是高挂月儿发着寒光照在凄凉的庭园里,小虫发出的声音更觉哀哀婉婉的。酒醉的先生更是难以入眠,坐着发呆,一双酸楚、暗淡的眼睛,看着月光照射下无一丝生命力的庭院,美与情,情与愁,愁与离从作者心灵深处缓缓流淌出来,展示给读者。愁从何起?忧从何来?当作者把那一组词拿在手里一字一句动情地看着、思着的时候,词里塑造的“艺术形象”又再次出现在诗人和读者的脑海里,不仅让作者酒初醒,也让读者茅塞顿开。词句里的“低回眸”“俏含羞”“面微红,香雪肌肤”“卮酒轻言话短长”“细语轻言新旧事”“心互印,意相同”“颦笑亦情浓”“依人分忧似水柔” 一个既娴熟、又知心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字字句句,不仅让作者,也让读者为之心动,难易忘怀,但一切美好时光,此时已是“人去楼空院庭幽”只能“梦里惟求”时,又怎不叫人“泪双流”“醉眼扶墙”呢?此时,我们明白了,诗人实际上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读者看,那就不仅是泪如雨下的事情了。所以,当人们在初秋的夜晚沉沉睡去的时候,诗人“醉卧悲思难入梦”是可想而知的了。看着词,作者酒虽然醒了,但无尽的愁思依然盘结在诗人心里,读者的眼里。醉酒,览词,最后是“梦里惟求”“纵使梦魂虚现实,”但却“能忘却,许多愁”让读者猛然悟出:深夜写《秋夜》一诗,实则借景抒怀,一句“旧词漫览酒初醒”倒出此诗真缔,先生的愁绪此生是难述、难言、也难写尽的了……
月朗庭寒,秋夜的景致极美,但诗人的忧愁也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这种内心的痛苦没有人可以诉说,只有翻阅诗集借以解忧。在这深夜如水的月光下,唯有蝉虫在无助地吟唱,可知此时先生孤独寂寞,浮想连翩,愁肠百结。因为心中郁闷,这美丽秋夜竟平添无数忧愁,以至酒醒而愁未醒!这首诗的环境写得清幽美妙,动静相映,构图设色,极有特色,特别妙在由写景向抒情的转换上,不说诗人主观感受,而说这些自然景物在“献愁供恨”,奇绝妙绝,全诗不作无病之呻吟,始终充溢着作者壮志难酬,虚度岁月的忧时情感,表露出有志而无所作为的哀愁和痛苦之情,令人读后感慨万千,实为诗中神品!
你的大名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
品评内容
验证码:
2002-09-12 03:47:49宁箭
解读沐矶诗《秋夜》 时节已近中秋,时间已是午夜。一轮明月高悬在偏西的天空中,挥洒着清凉的银光,给苍茫大地染上秋意的色彩,星星们映衬在明亮的月色中,显得黯然失色。晚生的知了在最后的时光里唱着最后的绝响,秋虫唧唧,那是在唱小夜曲,倾诉着彼此心中的爱恋。大地一片噪杂,却又极为宁静。大醉的沐矶摇摇摆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在他身后投下长长的暗影,深沉的叹息声在野旷里回旋,慢慢地溶解在如水的月色里。 问君何所思?问君何所忆?是星稀月朗的天空勾起你曹孟德式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悲壮?还是秋虫的欢娱唤起你往日浪漫、温馨的回忆?不猜了,不猜了。看沐矶终于回到家里,便疲倦地合衣而卧,却又翻来覆去烙烧饼,久久难眠,便可知他心中的愁苦与孤独。开灯拿出早已翻烂了的诗词集,实指望它能带来些许瞌睡虫,然而翻来翻去,这诗词皆幻成明亮、熟悉的身影了,晃得眼晕,便一句也看不进,悲从心底生起,更折磨得他头痛欲裂。 星月隐去,东方泛白。酒已醒,思未了。沐矶强打起精神,顶着满天的朝霞,带着满腹的愁思,早早地上班了......
2002-09-17 04:18:39云梦
沐矶先生的《秋夜》较之《立秋》更有意境,内涵更加丰富,借物以寓性情,蕴含深厚,耐人寻思。所表达的情感亦更悲苍。也许是受其词风的影响吧,他的诗亦着“悲”色,带“悲”声。在初秋的一个深夜,恰值七夕刚过一周,月亮渐圆,清辉如水般流泄,一枚黄叶随风而落,一股秋意瞬间感染了酒罢归来的诗人。在渐冷的秋风中,一个人仰首向天,看孤月高悬,看浮云变幻,听秋虫唱和,叹世事无常。空荡荡的天地之间只有一个人的身影,心里蔓延着无边的落寞和寂寥,心中的忧思悄悄地爬上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听蝉吟。秋虫们不知疲倦的忘我的吟唱,这谢幕前最后的旋律在满怀愁绪的诗人听来却更加的忧伤,更加的无望,更加的无奈。这不是一首轻柔的小夜曲,分明是一首生命的悲歌。“愁人耳愿聋”,诗人捂着双耳,不愿听到,不想听到,但这凄凉的声音却一直回响在诗人的心中。真是“秋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醉后的诗人回到家中,仍是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手持诗卷,回首前尘旧事,映入眼帘的字字句句,触到一段打了结的情肠,点点滴滴,化成诗人眼中的泪水,随着那清冷的月光流向心底,抚摸一处优美的创伤。从窗帘缝隙射入的一缕晨曦,赶走了诗人的醉意,然而赶不走的,是诗人心中永远的悲思和无尽的愁怀。晨曦是夜的尽头,愿此时也是诗人痛苦与孤独的尽头。
2002-10-19 10:02:07晓薇
好诗! 此为沐矶诗中之逸品,神俊骨清,格高气朗。凄而不惨,哀而不伤。 正是:虫鸣月无声,酒醒愁未醒!
2002-11-03 10:49:15影
初秋的夜晚,对刚告别酷暑的人们来讲是非常迷人的,月明星稀,凉风悠悠,蝉叫虫吟。秋之洁净、凉爽洗去了炎热的酷夏带给人们的烦躁不安,人们在微风的抚弄中心安理得的睡去,走进甜蜜的梦乡。恰似先生诗句“难熬苦夏刹时忘了。 可此时的作者却是另外一番情景:心中有事,自然愁楚结于心中,不妨饮酒自醉,却是高挂月儿发着寒光照在凄凉的庭园里,小虫发出的声音更觉哀哀婉婉的。酒醉的先生更是难以入眠,坐着发呆,一双酸楚、暗淡的眼睛,看着月光照射下无一丝生命力的庭院,美与情,情与愁,愁与离从作者心灵深处缓缓流淌出来,展示给读者。愁从何起?忧从何来?当作者把那一组词拿在手里一字一句动情地看着、思着的时候,词里塑造的“艺术形象”又再次出现在诗人和读者的脑海里,不仅让作者酒初醒,也让读者茅塞顿开。词句里的“低回眸”“俏含羞”“面微红,香雪肌肤”“卮酒轻言话短长”“细语轻言新旧事”“心互印,意相同”“颦笑亦情浓”“依人分忧似水柔” 一个既娴熟、又知心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字字句句,不仅让作者,也让读者为之心动,难易忘怀,但一切美好时光,此时已是“人去楼空院庭幽”只能“梦里惟求”时,又怎不叫人“泪双流”“醉眼扶墙”呢?此时,我们明白了,诗人实际上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破了给读者看,那就不仅是泪如雨下的事情了。所以,当人们在初秋的夜晚沉沉睡去的时候,诗人“醉卧悲思难入梦”是可想而知的了。看着词,作者酒虽然醒了,但无尽的愁思依然盘结在诗人心里,读者的眼里。醉酒,览词,最后是“梦里惟求”“纵使梦魂虚现实,”但却“能忘却,许多愁”让读者猛然悟出:深夜写《秋夜》一诗,实则借景抒怀,一句“旧词漫览酒初醒”倒出此诗真缔,先生的愁绪此生是难述、难言、也难写尽的了……
2005-09-08 07:00:39liangzi
月朗庭寒,秋夜的景致极美,但诗人的忧愁也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这种内心的痛苦没有人可以诉说,只有翻阅诗集借以解忧。在这深夜如水的月光下,唯有蝉虫在无助地吟唱,可知此时先生孤独寂寞,浮想连翩,愁肠百结。因为心中郁闷,这美丽秋夜竟平添无数忧愁,以至酒醒而愁未醒!这首诗的环境写得清幽美妙,动静相映,构图设色,极有特色,特别妙在由写景向抒情的转换上,不说诗人主观感受,而说这些自然景物在“献愁供恨”,奇绝妙绝,全诗不作无病之呻吟,始终充溢着作者壮志难酬,虚度岁月的忧时情感,表露出有志而无所作为的哀愁和痛苦之情,令人读后感慨万千,实为诗中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