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2-08-10 05:59:56 浏览次数:12835 立 秋

子夜暑消晨即凉,
难熬苦夏刹时忘。
忽悲秋短冬临近,
满目凄然草萎黄。

 

网友品评:

  1. 2002-08-11 08:16:44云梦

    刚读过黄梅夜雨,再读这首诗更有一种伤感在里面,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现在刚刚立秋先生便想到了冬天而黯然神伤,真是易感之人,也许正因此您的诗才这样感人吧。

  2. 2002-08-15 10:28:30秋子

    您好沐兄. 看了您写的<<立秋>>,很喜欢. 先生这首七绝<<立秋>>,生动地写出了炎暑去凉秋至.盼秋又怕秋的清冷郁闷情绪和内心的些许淡愁.文笔清疏明快,读来深深感人. 我好玩地和上一首吧. :) 夏炎冬寒盼春秋, 清风落叶凭添愁. 苍桑人生岁月短, 红衰翠减物华休.

  3. 2002-08-19 04:46:10宁箭

    悲情四季 ----读沐矶七绝《立秋》 宁箭   今年的秋天来得似乎特别早,立秋那天气温骤然下降十多度,晨起已感微寒侵身,放眼望去,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欣喜的人们谁还会去追忆昨日的酷热难耐。这是一般人对立秋的印象。   然而此情此景,到了诗人沐矶的眼中,则赋于了许多丰富的情感。“子夜暑消晨即凉,难熬苦夏刹时忘。”这反映了常人对凉爽秋季来临的欣喜,相信诗人书写到此的心情应该是晴朗的,因此此句明快、舒畅、激越,如行云流水。然而,沐矶毕竟是悲情诗人,心中存有百结愁肠,他心境的明朗只是在瞬间存在,转瞬即逝,这充分体现在他的每一首诗词中,因此形成他诗词凄绝哀绝的风格。果然在这首诗中,前两句闪过明快的亮光之后,笔锋一转,“忽惊秋短冬临近,满目凄然草萋黄。”立刻把读者带入了晦涩、隐忍的哀伤意境:秋天来了,虽然天气凉爽了,但毕竟是告别了万物葱茏、生机盎然的夏日,生命由盛转衰,更何况凉爽的秋日更短,凄凉萧条的漫漫严冬又要来了。诗人在这里既感叹人生苦短,“末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更是要抒发心中的郁闷与凄凉。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人间悲欢离合,在诗人的心中,盛夏被他称作“苦夏”,自然苦不堪言,“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沐矶七绝《黄梅夜雨》),夜半难眠,思念天各一方的离人,痛苦噬咬着诗人的心,苦;秋凉来了,却又“忽恐秋短冬临近”,美景不常在,幸福的时光往往转瞬即逝,就象作者那短暂而甜蜜的爱情经历,甜蜜的亮光闪过,留下的是终身的伤痛,所以美好的凉爽的季节又掀起了诗人无限的哀思;冬日“满目凄然草萎黄”,更是诗人“今生无缘常相守,泪湿青衫恨不休。”(沐矶诗《无题》)绝望心情的真实写照。即使是万物复苏、花明柳绿的美丽春天,诗人也是“故地重游寻旧梦,凄凉,碧水涟漪映夕阳。”(沐矶词《南乡子.阡陌换新装 》)。一年四季,诗人悲叹了四季,痛苦了四季,四季对他来说实际是没有差别的,感觉都是苦与痛。这种感觉融入他的诗词中,就铸成了滴泪滴血的悲情诗作,让读者“满座重闻皆掩泣”,也许这也是他的诗作震憾力所在,感染力所在。   诗人在这首七绝诗短短的二十八字中,以凝炼的笔墨,浓缩了夏秋冬三个季节,既有各季的景色,又有作者的内心感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情景交溶,读之自然流畅,毫无生塞牵强感觉,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运用文字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概括力,令读者拍案叫绝。

  4. 2003-04-14 10:13:15叔尼

    我也喜欢诗词,更喜欢词! 但是,我填此向来很注意格律的! 我想尤其是诗,既然说了是"绝句", 那么就必须按照其韵律来写!

  5. 2004-06-23 06:41:05岩子

    “子夜暑消晨即凉”,随着季节的变换,诗人心中随之泛起了莫可名状的哀愁。“忽悲秋短冬临近”,自古文人伤春悲秋,秋的到来,势必引起沐矶先生的“秋情绪”:花凋叶落,草木枯黄,一片凄凉万物衰败的景象,充满了悲秋意识和伤感味道。低沉的旋律,加深了那种无可奈何的愁思。由“悲秋”想到了更加萧条、凄凉的漫长寒冬。作者骨子里蕴含着无限的孤寂和悲凉。诗中一句“满目凄然草萎黄”,在寒秋的自伤之情中似有怅惘,有百无聊赖又有隐含眷恋,也就使得全诗更加荒凉萧条、寂寞消沉,其中委婉带出悲秋、悲己之情。 全篇着重写景,以景蕴情,在哀惋中透出空灵,牵动情感,触及心灵,使人有黯然消魂之感。

请你品评: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