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线, 410,931访问量
黄梅夜半暑难消,蚊咬蛙鸣气闷潮。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
先生,你的《黄梅夜雨》写得这样精妙,情景交融,思人念远之情跃然纸上,先生真是借景抒情的高手。心中有情,诗方动人,我最喜欢“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
评沐矶的《黄梅夜雨》和《立秋》 云梦 沐矶先生每有大作问世,都要求我写几句点评,我知道这是沐矶先生的抬爱。但自知才识疏浅,唯恐自己的文字不能道出其诗的真意和精妙之处,总不敢落笔。然每每挡不住沐矶诗词的魅力,而斗胆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称不上点评,仅仅是一些感想罢了。 今天一并读了沐矶先生的二首诗,即《黄梅夜雨》和《立秋》。二首诗带给我们的是截然不同的意境,一写盛夏,一写立秋,二首同读,不能不让我们赞叹诗人的敏感和思维的跳跃。 读罢沐矶先生的七绝《黄梅夜雨》,禁不住被其感染。虽说我们远隔千里,我生在东北,他身处江南,但物理距离在沐矶的诗面前一点点缩短了,地域差异也渐渐消失。沐矶的诗让我这个从未去过江南,从未体验过黄梅雨的北方人对江南的夏夜有了一些认识。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蕴含丰富。语言精炼,生动而富个性,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极富感染力,足以感人肺腑,移人性情,使读者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产生共鸣。 前二句写景,“黄梅夜半暑难消,蚊咬蛙鸣气闷潮”,夏夜,绵绵不绝的黄梅雨,没有送来丝丝清凉,暑气仍逼人难消;窒闷潮湿的空气,蚊虫的叮咬,还有阵阵蛙鸣,扰人难眠。诗人从天气及人的感官感受描写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景象,也因此定下了全诗的低沉基调。 这里没有稼轩《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欢欣之情;亦不似项鸿祚《清平乐 池上纳凉》“水天清话。院静人消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那般悠闲自得。这里只有盛夏的闷热、焦躁、难眠与诗人相伴。真是“境由心造”,同样的物象在不同的心绪下幻化出不同的意境。同样是蛙鸣,在稼轩笔下就是对丰年的盛情的歌唱,在沐矶笔下却变成忧人难眠的噪音。同样是黄梅雨,在沈明臣看来是“青黄梅气暖凉天”,在沐矶看来却是“黄梅夜半暑难消”。最后二句道出了创造出如此郁闷情境的原因?D?D思念远人。 “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在这样一个令人难眠的雨夜,远方的孤旅之人,是否也与诗人一样承受着这难耐的夏暑的煎熬?是否也与诗人一样,倚窗独立,静听细雨打芭蕉?“遥想”、“共听”用得极妙,诗人对远人的牵挂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其中亦不乏诗人对美好前景的憧憬,期望有朝一日能携手并肩共听雨打芭蕉。多么美好浪漫的情怀啊!同时这二句又与前二句相互照应,互为因果,孰因孰果,任由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造属于自己的情境。你可以认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诗人触景生情,由景及人,因为黄梅雨夜,蚊咬蛙鸣难以成眠,以至想起远方的“孤旅之人”;你也可以认为是因为诗人心中思念着远方之人,所以才使这夏夜变得异常的难耐。其实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也许就是这首诗耐人寻味,魅力无穷之所在吧。 还没有从《黄梅夜雨》“气闷潮”中走出来,今天早上便又拜读了沐矶的新作《立秋》,一下子又把人带到了瑟瑟秋风之中,淡淡的伤感袭上心头。伤春悲秋,向来为诗人所善吟,“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自古逢秋悲寂寥”,沐矶诗中亦充满悲秋意识和伤感意味。刚刚还是酷暑难耐,然而一霎清凉的风雨过后,诗人敏锐地感到了瑟瑟秋声即将来临,花凋叶落,草木枯黄,一片苍凉景象;接着诗人又想到了更加萧条、凄凉、漫长的寒冬,会紧跟着秋天来到,心中随之泛起了一阵莫可名状的哀愁。沐矶先生真是有愁癖,“感于物也郁也深”,他的善感、易感、敏感、伤感,全都融入了诗里,诗的字里行间全都写着“愁”字,读他的诗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或浓或淡的哀愁所包围,情不自禁地为之落泪。我不想如其他人一样劝他放下哀愁快乐起来,因为痛苦本来就是一种快乐,忧伤和哀愁本身就是一种美丽,伤感的作品最动人最有魅力最耐人寻味。 2002、8、8晚
闷潮的梅雨天气,青蛙聒噪,蚊子来咬,真是苦不堪言。然而境由心造,在苦雨中遥想远方的人儿,就让我们在梦里相逢,共听细雨打芭蕉。美好的思念与遐想,让难耐的暑气不消也消。 此首诗颇得唐人神韵。
气闷潮、暑难消,怎抵的过思念的伤与焦!
人生如歌,岁月似河;静心听,静心看;世外世界,非一般。如泣如诉人生事,亦难忘……
久闻沐矶先生的盛名,却一直无缘相识。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小聚,有幸与先生得以相识。言谈之中方知先生与诗有缘,且建树颇深。先生为人谦和朴实,对工作、对事业、对朋友均用真心、真诚、真情。能够结识这么一位“悲情诗人”,乃我人生之幸也! 说到“悲情诗人”,只要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沐矶先生是位多愁善感的好男人。人们常说:“痴心女子,负心汉”,然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为真情不改的男人就更不多见了。细品先生诗中的意境:“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便不难看出,诗人以声传情,以物寄情,以情动人,真乃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情景交融,道出了诗人对远方佳人的无限悠思和牵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让人读来情之切切,意之绵绵。真是意味弥深,魅力无穷啊! 不过我要提醒沐矶先生的崇拜者、“追星族”们,不要迷的太深哦,否则后果自负。呵呵……
你的大名
你的电子邮件地址
品评内容
验证码:
2002-08-05 11:35:09云梦
先生,你的《黄梅夜雨》写得这样精妙,情景交融,思人念远之情跃然纸上,先生真是借景抒情的高手。心中有情,诗方动人,我最喜欢“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
2002-10-11 11:37:38云梦
评沐矶的《黄梅夜雨》和《立秋》 云梦 沐矶先生每有大作问世,都要求我写几句点评,我知道这是沐矶先生的抬爱。但自知才识疏浅,唯恐自己的文字不能道出其诗的真意和精妙之处,总不敢落笔。然每每挡不住沐矶诗词的魅力,而斗胆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称不上点评,仅仅是一些感想罢了。 今天一并读了沐矶先生的二首诗,即《黄梅夜雨》和《立秋》。二首诗带给我们的是截然不同的意境,一写盛夏,一写立秋,二首同读,不能不让我们赞叹诗人的敏感和思维的跳跃。 读罢沐矶先生的七绝《黄梅夜雨》,禁不住被其感染。虽说我们远隔千里,我生在东北,他身处江南,但物理距离在沐矶的诗面前一点点缩短了,地域差异也渐渐消失。沐矶的诗让我这个从未去过江南,从未体验过黄梅雨的北方人对江南的夏夜有了一些认识。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蕴含丰富。语言精炼,生动而富个性,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极富感染力,足以感人肺腑,移人性情,使读者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产生共鸣。 前二句写景,“黄梅夜半暑难消,蚊咬蛙鸣气闷潮”,夏夜,绵绵不绝的黄梅雨,没有送来丝丝清凉,暑气仍逼人难消;窒闷潮湿的空气,蚊虫的叮咬,还有阵阵蛙鸣,扰人难眠。诗人从天气及人的感官感受描写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景象,也因此定下了全诗的低沉基调。 这里没有稼轩《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欢欣之情;亦不似项鸿祚《清平乐 池上纳凉》“水天清话。院静人消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那般悠闲自得。这里只有盛夏的闷热、焦躁、难眠与诗人相伴。真是“境由心造”,同样的物象在不同的心绪下幻化出不同的意境。同样是蛙鸣,在稼轩笔下就是对丰年的盛情的歌唱,在沐矶笔下却变成忧人难眠的噪音。同样是黄梅雨,在沈明臣看来是“青黄梅气暖凉天”,在沐矶看来却是“黄梅夜半暑难消”。最后二句道出了创造出如此郁闷情境的原因?D?D思念远人。 “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在这样一个令人难眠的雨夜,远方的孤旅之人,是否也与诗人一样承受着这难耐的夏暑的煎熬?是否也与诗人一样,倚窗独立,静听细雨打芭蕉?“遥想”、“共听”用得极妙,诗人对远人的牵挂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其中亦不乏诗人对美好前景的憧憬,期望有朝一日能携手并肩共听雨打芭蕉。多么美好浪漫的情怀啊!同时这二句又与前二句相互照应,互为因果,孰因孰果,任由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造属于自己的情境。你可以认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诗人触景生情,由景及人,因为黄梅雨夜,蚊咬蛙鸣难以成眠,以至想起远方的“孤旅之人”;你也可以认为是因为诗人心中思念着远方之人,所以才使这夏夜变得异常的难耐。其实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也许就是这首诗耐人寻味,魅力无穷之所在吧。 还没有从《黄梅夜雨》“气闷潮”中走出来,今天早上便又拜读了沐矶的新作《立秋》,一下子又把人带到了瑟瑟秋风之中,淡淡的伤感袭上心头。伤春悲秋,向来为诗人所善吟,“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自古逢秋悲寂寥”,沐矶诗中亦充满悲秋意识和伤感意味。刚刚还是酷暑难耐,然而一霎清凉的风雨过后,诗人敏锐地感到了瑟瑟秋声即将来临,花凋叶落,草木枯黄,一片苍凉景象;接着诗人又想到了更加萧条、凄凉、漫长的寒冬,会紧跟着秋天来到,心中随之泛起了一阵莫可名状的哀愁。沐矶先生真是有愁癖,“感于物也郁也深”,他的善感、易感、敏感、伤感,全都融入了诗里,诗的字里行间全都写着“愁”字,读他的诗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或浓或淡的哀愁所包围,情不自禁地为之落泪。我不想如其他人一样劝他放下哀愁快乐起来,因为痛苦本来就是一种快乐,忧伤和哀愁本身就是一种美丽,伤感的作品最动人最有魅力最耐人寻味。 2002、8、8晚
2002-10-19 10:37:15晓薇
闷潮的梅雨天气,青蛙聒噪,蚊子来咬,真是苦不堪言。然而境由心造,在苦雨中遥想远方的人儿,就让我们在梦里相逢,共听细雨打芭蕉。美好的思念与遐想,让难耐的暑气不消也消。 此首诗颇得唐人神韵。
2004-01-28 04:01:11阿莲
气闷潮、暑难消,怎抵的过思念的伤与焦!
2004-01-28 06:45:02兰心楚
人生如歌,岁月似河;静心听,静心看;世外世界,非一般。如泣如诉人生事,亦难忘……
2004-01-31 01:25:51岩子
久闻沐矶先生的盛名,却一直无缘相识。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小聚,有幸与先生得以相识。言谈之中方知先生与诗有缘,且建树颇深。先生为人谦和朴实,对工作、对事业、对朋友均用真心、真诚、真情。能够结识这么一位“悲情诗人”,乃我人生之幸也! 说到“悲情诗人”,只要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沐矶先生是位多愁善感的好男人。人们常说:“痴心女子,负心汉”,然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为真情不改的男人就更不多见了。细品先生诗中的意境:“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便不难看出,诗人以声传情,以物寄情,以情动人,真乃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情景交融,道出了诗人对远方佳人的无限悠思和牵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让人读来情之切切,意之绵绵。真是意味弥深,魅力无穷啊! 不过我要提醒沐矶先生的崇拜者、“追星族”们,不要迷的太深哦,否则后果自负。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