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2-05-25 06:30:57 浏览次数:13746
江城子
踏寻旧地忆初逢。
面微红,
似芙蓉。
顾盼生姿,
颦笑亦情浓。
聊遍古今天下事,
言不尽,
话无穷。
人间何故阻从容。
恨春风,
了无踪。
欲解愁肠,
唯有醉眠中。
酒醒梦魂难忘却,
思往事,
已成空。
注:
从容:出自宋朝张先词《诉衷情》里的一句 “苦恨阻从容。”
2002-05-27 01:39:26云梦
语淡而悲,不堪多读 沐矶先生的词也读过不少,每一首不说是千古绝唱,也都是感人至深之佳作。每每品读,常泪湿襟衫。这首江城子亦不例外。 沐矶先生的词常常体现着几近相同的主题,他用柔婉细腻的笔调写出个人的情感世界,意境凄惋,然此词“真所谓以血泪书者”,“凄惋”二字何能尽言之。此词感情深挚,意境沉郁,哀婉惆怅,尽抒胸臆,不见刻画之痕。然而却将刻骨相思、痴迷凄苦的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非亲历者不能感其真意。 词以“天廷重访忆初逢”开头,揭开了回忆的序幕,也定下了词的伤感基调。“重访”、“忆初逢”言明了此词为抚今追昔之作。这句让人想到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往日的相聚,听歌饮酒何其欢娱,而今人歌俱杳,空台触目能不怆然。同时也让人油然生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面微红,似芙蓉,香雪肌肤,颦笑亦情浓”,婷婷玉立,娇羞无比的女子神态跃然纸上,笔致清新,几近白描,这种写法在沐矶先生词中很少见,是一个新突破。最后的“心互应,意相同”更进一步说明了二人的情投意合。 故地重游,睹物思人,却是物是人非。曾经的相遇,曾经的相知,曾经的爱恋,纵然美丽,回首不免哀伤。下片笔锋一转,极写当前感受。 “人间何故阻从容”引发出词人内心深处无限的感慨和痛苦,感伤的情绪顺笔端流出。“恨春风,了无踪”,何故恨春风?因为对伤感者来说,春天是比秋天更残酷的季节,此时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更会衬托出词人心绪的黯淡。因为,造成这种伤感的正是在某一个春季,春天本来是十分美好的,但是,在这个万物争春,姹紫嫣红的季节里,却给诗人带来了痛苦,一阵阵春风,把他的感情世界吹得无影无踪。 “千结愁肠,欲解醉眠中。牵挂酒醒仍难忘,今世里,思无穷。” 读罢泪难收。词人在此向人们展示了心灵深处不敢触摸的伤痕,不可言说的痛苦,以及无法释怀的思念与爱恋,怀思怅惆之情跃然纸上。愁肠难解,愁绪难遣,作者试图藉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纵酒之时,痛苦始终如一只挣不断丝线的风筝,越拽越紧,在词人内心深处苦苦纠缠。本想醉后可以忘却一切痛苦,可是,醒来以后却怎知换来的也只是与酒量成正比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更加痛苦。从一个痛苦跌入另一个痛苦之中,仿佛跌入了痛苦的怪圈,无从觅出口。尽管作者无法解脱,但真爱终难忘,挚情亦难收,仍是“今世里,思无穷”。 全词通篇抒情,上片的回忆与下片的愁情相照应,缠绵与凄婉之意具显。全词层深而意远,语言浅近自然,情韵缠绵悱恻,耐人寻味。然“语淡而悲,不堪多读”。
2002-05-29 11:32:49麻木
生命不息 思念不止 爱与情,是人生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有文字记载流传古老的原始歌谣《归妹》开始,直到当今五彩缤纷的文学作品,对这个主题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是,归根到底它主要反映在“悲与欢”二个方面。在重多的文学体裁中,诗词是最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诗以言志,词以抒怀”,尤其是词,更能反映人们的情感世界,把人间的悲欢离合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虽然不懂词,但喜欢去读,对那些表现离愁别绪、生生分开的婉约词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它不仅仅有一种淡淡的凄婉之美,而且更能反映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相思之苦的人性美,也正是这种人性美,通过词的特殊表现形式,把人的内在情感外在表露。近读沐矶先生的这首《江城子》着实让人感到了这一点。 沐矶先生的这首词,以重访天廷酒店,睹物思人,拉开了对往昔的回忆。在一次朋友聚会时,与一位妙龄女子初次相逢,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淡淡的几笔,便勾勒出了这名漂亮女子的体征外貌和神态。因初次与一位生人相识,娇美的面庞上露出了红晕,皮肤白皙,修长的身材如同亭亭玉立荷花,举手投足,哪怕是微皱眉头和浅浅的一笑都包含着更加浓厚的深情。有许许多多的话题去轻言细语的畅谈,心理相互感应,思想相通,也许就是这些说不完的新旧话题,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相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词人追昔抚今,笔锋一转,感慨万千。“人间何故阻从容。恨春风,了无踪”。“从容”,语出宋朝张先词《诉衷情》的一句,有缠绵爱恋之意。反问看客,人间到底有什么事情阻碍两个人的感情呢?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词人的刻意安排,上阕是起句是“天廷”,即天上也,在那里没有这么多的清规戒律,人们可以自由的交流思想感情,而下阕回到“人间”却是那么多障碍阻挡了感情的发展,是来源于父母、家庭、社会?还是男子、女子的问题?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因素呢?词人没有说清楚,大概有很多的痛苦无奈不便言明吧。给词人造成心灵上的伤痛,精神上的伤害的,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一阵阵恼人的春风,把这份真挚的感情吹的无影无踪。这不免让人想起冯延巳的《鹊踏枝》里的一句“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也是一个伤春怀旧的日子,以致词人恨春风了。“千结愁肠,欲解醉眠中”。不论的古人还是今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了,面对愁肠千千结的痛苦,采取了消极的人生态度,狂喝暴饮,以麻醉自己,虐待自己,求得精神上、心灵里暂时的解脱。李白在诗中写到“但愿长醉不愿醒”,说明了人只有在沉醉中才能忘记痛苦和忧愁。该词又一波三折,层层递进,从愁肠之痛又跌入了相思之苦,“牵挂酒醒仍难忘,今世里,思无穷”。酒醒以后又忘不了对她的丝丝牵挂和缕缕情怀,在有生之年,这种思念无穷无尽,到了生命不息,思念不止的地步。相思之苦,刻骨铭心。 读罢,顿感悲伤苍凉,心绪也随着词中之人的情感起伏而起伏,忧伤而忧伤,不尽为词人的这种真情和挚着所感染、所打动。同时,这种凄婉之情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002-06-13 10:43:49微言
读罢沐矶先生的这首《江城子?天廷重访》以及几位的点评,在为沐矶先生的才华横溢而感叹的同时,也感觉似乎有一点大家未曾注意,那就是:沐矶先生的这首词并非仅仅是个人遣愁抒怀之作,亦不单单是写诗人爱情的失落,也并非为一人而写,而是托意高远,借抒发主观情感,反映现实生活。把这首词看成是自叙体的写实之作,看成是作者亲感实受未免有些片面。古往今来,很多诗人词家常常借儿女之情、风雨花草之景寓国家之事,抒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深刻的现实内容。正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从表面看来是写惜春、怨春之情的,但其中寄寓了对妒贤嫉能的误国权奸的蔑视、厌恶,面对国事日非、国势危殆而生发的忧虑之情。沐矶先生的这首词,同样以比兴寄托的手法,借对美人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抒写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及世事难料、壮志难酬的悲愤。
2002-06-15 09:07:03如烟
斩不断,理还乱!满腹情思,天地明鉴! 自知才情浅薄,无法与老师并语。 只望沐矶能开怀的笑!^-*
2002-10-24 08:16:12负手观天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 先生也是这样的经历么?
2002-10-30 09:25:09云中漫步
人世间有很多美好,也有许多无奈,比如相遇,比如别离。 伤感是一件服饰,不同的人穿出不同的款式,在这里,在天庭,一个让诗人忍不住慢下脚步的地方,诗人和曾经的恋人重逢了,当记忆中的那张“面微红,似芙蓉。香雪肌肤,颦笑亦情浓”的脸依然带着脉脉深情和他面对的时候,诗人欣喜之余又禁不住悄然叹息,时光流转,曾被阻隔的爱已不能再重来了,纵然“故人相遇情如故”,也难耐“韶华不为少年留”“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恨春风吗,它早已无影无踪,一腔愁绪,千结愁肠,本想“欲解醉眠中”,却不知“牵挂酒醒仍难忘”,罢罢罢,念而今,今世里的思念就让它像“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梅花一样淡香如故,飘逸永远吧。 诗里的故事是我们许多人都曾有过的情感经历,因此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那种氤氲着的淡淡忧伤。宦途荣辱和爱情悲欢,是人生经历中的主要内容,所以一直以来为人们反复吟咏。思念是痛苦的,但也是甜蜜的,如果没有思念的充盈,人生岂能完整,如果没有思念的涌动,人生又岂会丰富。当我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孤独,浪漫的忧伤漫步的时候,思念就开着朵朵紫红色的花向我们翩翩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