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1-06-10 09:45:55 浏览次数:11030
江城子
一九九七年十月
古桃叶渡雨初收。
草枯蹂,
冷清秋。
折尽垂杨,
难遣内心惆。
几次偷擦洇袖泪,
痴望断,
远帆舟。
楼空人去院庭幽。
月如钩,
怎堪忧。
醉眼扶墙,
独自倚寒楼。
邻里哀筝肠断处,
同样恨,
两般愁。
2009-07-17 08:53:09仝建宁
§仝建宁 我读《江城子·曾经牵手》已叹息,又读《江城子·古 桃叶渡》重唧唧,都不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沐 矶先生在“老婆、孩子、热炕头”之温柔乡里却写出了如此 哀绝、痛绝的词句,定是心有千千结,肠有花花绕,不然你 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如此意境。既然如此,哭吧,放声地哭 吧,哭出来就好受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没有“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痛苦经历,你又怎能填出令“江州司马 青衫湿”的花间派新词来呢?所以说苦难是一所学校。而你 的痛苦却又变成了网友们的共同财富,从这个意义上你该聊 以自慰了,别弄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了,让网友们 为你“同样恨,两般愁。”
2009-07-17 08:54:10邹颖
此首词背景冷清、荒凉。心境酸楚、悲切。可谓情深意 浓,感人至深。 在瑟瑟秋风中望断一叶远舟,愁绪慢慢涌上心田,那熟 悉的身影也消失在天边。环境的荒芜,“剪不断,理还乱” 的情感世界,缕缕情愁,如蚕抽丝,屡抽不止,抽得词人眼 在流泪,心在滴血,抽得读者心闷气断,心灵随词震撼,满 目凄凉,满心伤悲。 围,更加让人难以忍受。以致独自狂饮, 醉倒扶墙行走,独倚寒楼。此时此刻,远处传来哀怨的筝 声,也有一个不眠之人与词人同样孤独。从曲中断肠之处, 能够听出,同样的离愁别恨,不一样的愁怀。“醉眼”、 “扶墙”、“寒楼”、“哀筝肠断处”,字字句句让愁在情 感景物中更加璀瑰多变,幽美凄恻。 古人说得好“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 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先生的词,语言细腻、 幽雅、荡气回肠,结于心中久久难衰。艺术效果堪称一绝。 每首词都是一曲哀伤而美丽的曲子,读不忍读,因为美丽竟 然成人间悲剧,更过凄凉了。带泪往下看,不觉心随爱飞, 灵随愁断。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触摸,世间最美、最哀怨 的尽存在先生的词里,留在先生的内心世界里。
2009-07-17 09:06:21豆仔仔
读沐先生的词,最喜欢的还是这一首。初读此词,觉
得满眼是景,枯草、寒秋、冷月、孤筝,触目所及之处,让
人顿感凄凉。有酒无人对饮,有曲无人同唱。一种孤独、寂
寞的感觉在诗人的心里流淌。回首再读,却有了一种新的体
味,眼前的景仿佛是在述说着一种情,是忧、是愁?同样的
月光,撒在两个人的身上是皎洁和温情;撒在一个人的身上
却是寒波和凄冷。自己也曾在寒风中独享月光,那种孤寂,
那种空灵,真的会让人发疯。三读词,却觉得词中隐隐含
着一种恨。离别会有重逢,情断却再难重生。三次诵读沐先
生的词曲,自己的心灵也回顾了一段历程。先生能够触景生
情,用情绘景,用景抒情,真是值得尊敬。同样的词,在不
同人心中也许会有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