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矶 发表于 2008-01-11 16:56:20 浏览次数:11678 风入松

2008年1月

和风拂面柳如烟,
碧水荡轻船。
回廊九曲湖边路,
惊鸿处、
倩影门前。
日隐西山天暮,
苍松月下听泉。

而今寥落意凄然,
寒夜醉独眠。
浮名漫得情云外,
伤心地、
锦瑟无弦。
待到花开时节,
共谁携手东田。

 

网友品评:

  1. 2008-01-11 05:01:03波上清风

    此词上片写春临大地的景象。首句“和风拂面柳如烟,碧水荡轻船。”出人其表,用语新巧,生动形象,渲染作者触景生情、悲伤凄苦的心境。下片写相思之情,以“浮名漫得情云外,伤心地、锦瑟无弦。”抒发内心的忧愁上甘之情,情致高雅绝俗,表现手法曲折委婉,表现出对恋人的思念的至诚至深。“他日花开时节,共谁携手东田。”使人倍感凄凉!也定能成为世人传颂之名句!

  2. 2008-01-13 09:08:08雷雨

    欣赏了,诗友用词古朴,似有古人风味,阅诗如见景。好词。

  3. 2008-02-20 08:22:35波上清风

    词的下片远胜于上片。寒夜为谁醉?寒夜何独眠?东田花开,与谁携手?词人孤独怆然的意境使人登上落日的楼头,登临意,无人会。

  4. 2009-02-01 11:04:44阿萌

    细读这首《风入松》,可感受到其定当为作者情至深处之作,孤夜难眠时吟之更觉感慨万千,余味无穷。词中作者将“比兴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词的前部分优雅恬静,闲情逸致。和风细柳、碧水轻舟、回廊倩影、苍松明月,皆为极雅极美之事物,共组成一幅意境非凡的图卷,美不胜收,令人向往,好似游走于世外桃源,尘嚣一切纷扰与我无关。然而词的后半部却“急转直下”,可谓一番大相径庭的感觉。昔日雅静不再,闲情尽失,独剩孤寂凄怆,暗淡无光,欲诉悲苦,却无知音。词的前半部和后半部皆写到“夜”,但前者是“月下听泉”,后者是“酒醉独眠”,此种文法甚妙,让人品味出心境与环境的互转。作者在词的结尾处提问,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还会再来吗?谁又是我真正的知音呢?令人掩卷后亦会自问,我的最快乐时光在何时?我有知音吗?读完此词,我突然想起数百年前英雄岳飞的《小重山》,虽然与作者的这首《风入松》情怀意境皆有所差异,但却有一点共通之处,那就是孤寂凄然之感和渴望知音之心,一为“弦断有谁听”,一为“锦瑟无弦”,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刚毅男儿的内心深处却是脆弱敏感婉约柔情。有人说古体诗词离现代生活太远,但我却觉得正是因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残酷与无奈,才使得如作者这样的有细腻情怀的才子写出《风入松》一般的佳作。我想,作者词中所描写的这种孤寂肯定不止作者本人才有,当代社会中有此感觉者绝对不在少数。所以可以说,作者既是写出自己的心境,也道出了当代社会人在残酷生活压力下的孤独与无奈。

  5. 2009-02-01 11:06:04落雪无声

    沐矶先生此词情景交融,意境幽深。上片回忆写“乐”,尽抒对往昔美好时光之无限眷恋。下片现实写“愁”,充满对失意寥落境遇之无奈惆怅。上下片情境反差巨大,在对比中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春暖时,风拂面,柳如烟;碧波上,轻舟行,醉美景;回廊中,园门下,现倩影;“惊鸿”二字与相映,别有一番至情。夕阳下,天已暮,一切渐静;月当空,伴苍松,泉水淙淙,又是一番雅兴。上片韵律和缓娴静,色彩明丽温婉,远与近,动与静,日与夜,人与景,怎不令人无限陶醉,无限留恋? 词的下片,大为不同,却是感触更深,意味更浓。往事如烟,而今飘零;清寒夜,忆往昔,更觉孤零。比兴之法,以乐写愁,为古文人多用,诸如李煜《望江南》,以昔时繁华热闹,衬托现今凄惨悲愁。又如陆游《沈园》,回想当时“春波、惊鸿”,此时更觉伤怀。再如李商隐《锦瑟》,虽历来难解,但感慨人生华年易逝之意却是世所共认,其首句为“锦瑟无端五十弦”,而沐矶词中,却是“锦瑟无弦”。此时无声胜有声,黯然之色,无以名状。自南朝齐诗人谢朓作《游东田》后,“东田”就泛指美好山水之色。唐诗人韩翃有“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之句,表达与友人相约携手同游东田之依依深情。而沐矶词中,春日与寒夜;知音伴游与酒醉独眠形成强烈对比,如此一来,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词的结尾,却道“来年春日,美景依然,却无人与我共游”,也可理解为“美景佳境何时再有?又有谁与我共游?”其寂寞悲愁、惆怅无奈之情,郁结于胸,久不能消,令人读后亦会感慨自身之悲喜哀愁。

请你品评: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