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心一笑 写于 2012年10月19日 11:08:03 浏览次数:7850 沐矶先生的词《薄幸》赏析
读沐矶先生的《薄幸》,颇有一番感慨,一直有为《薄幸》写点体会的冲动。尽管本人酷爱古典诗词,然而坚持多年,仍没有入诗词门径。仓促之间写下的感受,很难赏析到位。如此班门弄斧,甚觉汗颜。
《薄幸》是一首借景抒情,情致婉曲的极具婉约韵味的词,词中人在春意盎然的万象之中,念远怀人,辗转悱恻,悲切感伤,使人泪下。《薄幸》这个词牌稀少有人填写。“从来薄幸男儿辈,多负了佳人意。”而该词的作者却将如此“薄幸”反过来写了。
上片开篇写景:“雨随风润,绿尽染,平芜草嫩。极目处,清波浮影,一派自然诗韵。”和风细雨滋润了大地,山川沃野披上了翠绿的新装,阡陌田头春草复生。放眼望去,湖波荡漾,浮光掠影,呈现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无限风光。道明季节,不着“春”字,春天的景色犹如诗般,充满了韵味。
然而,作者笔锋突转,一句“又岂知,辜负光阴,等来却是愁临近。”引出伤春之感,写出词中人此时与眼前景色迴然不同的心境。谁能料?多年苦苦等待而来的,竟不是欢乐而是离愁渐近。是什么样的人曾有过再来相聚的承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使词中人苦苦等来的竟是“愁”字呢?此“愁”字作为上片的词眼,为下片埋下伏笔。
“念远上层楼,路遥水渺,望断乡畿隐隐。”古今之人皆爱登高怀远,遥望远方,思念亲人。至此,借助景物道出了客居他乡的词中人的期盼。词中人眼前所及,是路途遥远,一片渺渺春水阻隔,家乡似乎隐隐可见,也暗喻了内心世界的隐隐之痛。由此,引出下片的回忆。
下片开头插入记叙,“曾记得”中的“记”字统领了下片的前半部分,为上片词作出了交待。“曾记得、游溪畔,阡陌里、共寻花信。长堤赏烟柳,湖边观景,桃红芳蕊沾娇鬓。”为作者所“记”的内容,一气呵成,写的皆是回忆。着重描写了四个场景:在青山溪畔的流连忘返;在田野踏青寻找春天的气息;在长堤柳下观赏湖光山色;最为传神之句是“桃红芳蕊沾娇鬓。”在桃林之中与红颜相互追逐、共赏桃花,白嫩细腻的皮肤在阳光下与桃花相互映衬,缤纷的桃蕊沾满秀发,散发出馨香的气息,这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所呈现出的温馨场景。把喜爱之人用“娇鬓”代之,此句也揭开了作者前面未说之人的面纱。几幅场景的描写,从中可以读到词中人当年在家乡与红颜一起游玩戏春的温馨,那是何等的浪漫啊!
上片与下片都有写景,景色在意境上起到的作用完全不同,上片写景作为引子,表达了词中人置身在一派春意盎然之中,但身在其中,意却远离躯体沉浸在对那位离去的红颜知己的思念之中。下片写景,渲染了那份怀念之情,极富的情致均在自然中展现,毫无造作之词,雕琢之痕,为下面写“暗藏”句中那种“离恨”作了铺垫。
“暗藏孤闷,叹桑田沧海,人间多少离魂恨!”此句中“离魂”二字是下片的词眼。至此,以上借助景物将离愁的忧伤和无奈,彻底的展现给了读者。由于曾经能互诉衷肠的红颜的离去,背井离乡的那份孤苦情怀却无人倾诉,只能埋藏在心底。人竟然如同沧海桑田般起着变化,感叹世事无常,并发出了“人间多少离魂恨”的慨叹。“离魂”二字,使读者更为之震动,使人感伤且感叹。这离去不单纯是空间的距离,它道出了词中人与红颜知己,由于时空距离,继而形成了心理距离,产生了情感上的隔膜,造成了感情渐渐疏离远去。
“悠悠世事,还能凭谁试问?”过去共商议事,现在由于佳人的离去,再遇到世间的难事,还能找谁去商量呢?那份酸楚与悲痛,颇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情。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独留者的满腹话语不能与人诉说的痛苦,那种孤独和郁闷、那种心灵的寂寞和痛苦又如何解脱?有幽怨、有伤感、也有无奈,痛彻心扉!尽说了红颜知己撂下自己的“薄幸”。
上片的词眼与下片的词眼,可谓一词双眼互相呼应。使全词通过借景抒情,抒情中叙事,层次分明,舒展有度,达到景即情,情愈浓的效果,对作者抒写“离恨”的情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铺展画面组织成文,融情入景,融景入情,将那种悲痛情感随着词的进展感染着读者。在布局上构思巧妙,用词上情致婉约,使读者仿佛如同词中之人,随词的进展而情绪波动。用“悠悠世事,还能凭谁问?”来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与惆怅。
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对其提出的“词境”说法记忆甚深。关于诗人与自然人生的关系,他认为,诗人既要“入呼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认为沐矶先生可谓做到了这一点。另外,诗词一般是作者流露心情的附物,读词或者赏析也要通过作者的写境读懂作者的心情,才能体会词境。通过诗词中的写景抒情的意境,读懂作者的心情,与其同悲同乐,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才算读懂了词,也不负作者一片苦心。
2010年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