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渡桥主 写于 2005年11月23日 08:31:29 浏览次数:3981 乾陵走笔
乾陵走笔 夕阳如血,苍茫的黄土地浸润在一片血色之中,乾陵浸润在一片血色之中,朱雀、翼马、蹲狮、石人浸润在一片血色之中・・・・・・ 点缀在阡陌之间,守护着静寂陵墓的陈设,虽然庄严肃穆,显示着帝王威风、展现着皇家气派,但风雨班驳,给人的竟然是沧海桑田的失落。沐浴在如血夕阳里的一切,犹如一首低回的挽歌,向世人倾诉着世事的沉浮、人生的沧桑。而它们所守护的主人,当然早化作尘泥,湮没在天边的黄土地中。 走近乾陵,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两块高达6。3米的巨碑。这两块静立朱雀门前的巨碑,一东一西,犹如两峰并峙,给人更多的启迪和思考。西边的是述圣碑,这是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歌颂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的大碑。但历史告诉人们,这位在位34年(649-683)的唐太宗第九子,一点也不像乃父,他平平的政绩,还是沾了乃祖乃父的恩泽!当然,他的政绩也就是荒淫无耻的生活,也就是他把武则天推上了皇后的宝座,从此让中国的历史闪耀着一颗灿烂的女皇恒星!透过述圣碑,人们看到的只是滑稽可笑,因而这块巨碑还不如一块小小的唐砖汉瓦更有价值,甚至比不过小孩子玩耍的泥巴! 而一代女皇武则天则聪明得多,“自己的功过让后人评价”,于是,静立东边的“无字碑”就出现了。这块根据武则天“不刻文字”遗言而竖起的石碑,其价值远远超出刻满溢美之词的“述圣碑”!在一向男尊女卑的国度里,,出身寒门的武则天,先是被唐太宗选入深宫,后又与唐高宗共结同心。从辅佐高宗执政开始,武则天一直走上了皇帝的宝座,并改国号为“周”,在唐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王朝,在中国这个男人一统天下的国度,风光了50多年!无论如何,武则天的一生都令人叹服!在男人一统天下的国度里,一个女人要爬到权力的顶峰,这该是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啊!但是武则天做到了,不仅如此,她还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竟然风光了50 多年!更令人叹服的是她的劝农桑、薄赋徭、广言路、息兵事等一系列的“道德化天下”的措施,为中国历史从“贞观之治”迈向“开元盛世”铺下了一条坚实的道路!仅仅这一点,武则天也应该名垂青史了!但是,武则天还远不止于此,她还抑制豪门士族,选拔寒士参政,而这些举措,则直接为“开元盛世”的缔造培养了大批人才!这所有的一切,哪一条都值得大书特书,哪一条都可以树碑立传!但是,武则天毕竟是武则天!在中国她又开启了“无字碑”的先河,这是何等的勇气,这又是何等的襟怀!试问古今须眉男儿,又有几人可以与武则天相匹配?徘徊在乾陵脚下,身为男儿的我,叹服之余更多的则是惭愧和不安!因为时至今日,蒙在武则天身上的不白之冤仍然太多太多!因为时至今日,人们对武则天的态度依然走不出历史的怪圈!中国的男人怎能允许一位雄才大略的女性超过自己?气势磅礴的大唐帝国,胸怀不可谓不阔大,但为什么竟也容不下一个武则天呢?为什么竟也不敢正视武则天呢? “自己的功过让后人评价”的无字碑是历史的见证!站立朱雀门东侧的61尊外藩石人像也是武则天建功立业的见证!这些仪态端庄的外藩石人,是公元684年8月,武则天在此安葬高宗之际,当场临摹下的前来参加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的特使们!这些来自远方的贵宾虽然在文革中被削去头颅,但是却风采依然,依然用自己满身的霜尘见证着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武则天的文治武功! 历史在如血的夕阳里已经走远,但透过乾陵、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仍可追溯到历史的影子!我们仍可读到一代女皇的风采!透过高耸的无字碑,人们更能领悟历史、领悟人生!人们更能了解武则天! 历史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不是仅仅用文字写就的!历史也是不会任人装扮的!武则天若有知,也该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