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渡桥主 写于 2005年11月23日 08:29:10 浏览次数:2644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女形象浅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美女形象浅析 神采飞扬的文学作品常常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而文学画廊中的美女形象,则堪称美中之美、画中之画,令人流连忘返。品读美女形象,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协作的“秘诀”。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汉乐府诗《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这里虽写了罗敷的发型“倭堕髻”,也写了罗敷的衣着装饰,却并没有直接描绘罗敷的美丽,但读完这段文字,人人都感到了罗敷的美丽。在这里诗人是通过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展现罗敷的美貌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罗敷时的种种表现,诗人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这种写别人对罗敷百观不厌、忘乎所以的举止,从侧面写出了罗敷的美丽。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烘云托月之法,如同画家挥动彩笔,在画卷上涂抹云彩,从而使一轮明月和盘托出,在这里罗敷就是清辉万里的皎皎明月。 杨述先生《恰倒好处》一文引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见《楚辞》)中东家之子的容貌:“天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美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在这里“东家之子”的倾国倾城的容貌,诗人并没有一一进行描绘,也是采取侧面描写的手法渲染姑娘的美丽:以天下美女烘托,以美人的高矮、肤色烘托,以其嫣然一笑的迷人魅力烘托。这样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烘托,就把一位不高不矮,白而红润;身材苗条。眉齿生色,含情一笑令人丧魂落魄的美女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与这种侧面烘托的描写方式不同的是《孔雀东南飞》长诗中对刘兰芝形象的描绘:“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晌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喊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事无双。”诗人对刘兰芝由足到头、到腰、到耳、到指、到口、到步,一一进行了叙述。为了突出刘兰芝姿态容貌的尽善尽美,诗人除了对刘兰芝的妆束、衣履佩饰的间接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外,还用“比”的手法,直接描绘了腰、指、口。仅仅几十个字,就活脱勾画了一位“精妙世无双”的美女形象,真是令人赞叹不已。但就是这一位美好形象,却被封建制度扼杀了,诗人的谴责之强也由此可见一斑。 而选自曹雪芹《红楼梦》一书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描绘,却有不同于以上数例,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描写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曹雪芹老先生能跳出前人描写美女的窠臼,独出机杼。其一是以书中人物的角度来观察、描写人物,把人物形象的描绘与观察者(贾宝玉)的主观感受有机融为一体――这是以往美女形象描写时不曾有过的新景观。其二是把美女的外貌形象与内心性格有机融为一体,从而使人物外貌展示人物内心、折射人物性格,也使人物性格、人物精神世界通过人物形象的外界描绘体现出来,这也是历代美女形象描绘中未曾见过的新气象。总之,通过曹雪芹先生独出心裁的肖像的描绘,一位多愁多病、美丽善良、聪明伶俐的贵族少女,就活脱脱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同样是美女形象,同样是描写美女,一代代文学家的描写手法却迥然不同,正因为艺术家通过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艰苦创造,我们今天才得以一睹成百成千各不相同的“这一个”美女形象。文学创作切忌模仿别人,这也是我们探索美女形象的目的之所在,但愿我们从中能悟到写作的“诀窍”。 (说明:因为有的字电脑里没有,只能用同音字代替,请文友原谅)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