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渡桥主 写于 2005年11月23日 07:52:17 浏览次数:3548

竹 没有梅的冷傲,没有兰的幽香,没有菊的飘逸,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竹真可谓相貌平平毫无姿色。但这看似普通的竹,在大自然中却又是不平凡的!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簇簇竹叶,片片若剑,苍劲有力,昂然向上,四季长青,凌冬不凋。那一柄柄翠绿的叶剑,若碧玉似翡翠,晶莹剔透,片片可爱。但最为壮观的是竹海,那广袤的竹林浩瀚成海洋,坦荡如砥石,竹叶在季风里沙沙作响、翻波涌浪,涤荡你的心胸,净化你的灵魂。 那竹竿,竿竿如枪,上刺苍穹,绝不旁逸斜出。竹与竹紧紧相连,密密相挨,根根盘绕,同呼吸共患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绝不一竹独秀,绝不损人利己。好象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好像他们活着就是为了集体。难怪古人说:“竹以丛益茂,丛则竹不孤。”竹子从不低头,更不弯腰,他们不会屈从任何压力,风霜鱼雪,百毒不侵;砍烧煎熬,宁折不弯。这就是竹!这就是“停霜色更新”的竹,这就是“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的竹,这就是“守节偏凌御使霜”的竹,这就是“山色不随春老,竹枝常向人新”的竹,这就是“萧然风雪意,宁折不可辱”的竹!正因为竹的坚贞不屈,历代文人骚客对竹情有独钟。刘禹锡说:“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唐人李程也说:“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在诗人眼里,竹分明已是高洁之士,而不再是自然界的小小植物。北宋政治家、大诗人王安石在《与舍弟华臧院此君亭咏竹》诗中写道:“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这是一代改革家壮志未酬的心声和写照啊!一生仕途坎坷的东坡居士则有“无竹令人俗”的名言,对竹的偏爱使他即使在贬谪途中也始终不可须臾无竹,也始终以竹为伴、与竹作友,而这大约也是诗人一生旷达的根源吧!爱国诗人陆游对竹则有“清寒进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的激赏。清人蒋廷锡对此深有同感:“竹梢枯劲竿清瘦,久久可以医我俗。”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在他们的心目中,竹已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种精神・・・・・・ 竹虽“依依似君子”,但却“无地不相宜”,从不选肥拣瘦,无论在哪里,竹总是安于环境,从不怨天尤人。荒野外,竹“梢云耸百寻”;茅舍旁,竹“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小园里,竹“无数春笋满林生”;寺院内,竹“谁知墙外千竿竹,分我窗西一亩阴”;深山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无论在哪,竹都生活得有滋有味,自由自在,潇潇洒洒;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竹的生命都是那么蓬蓬勃勃,坚韧顽强!古人曾说,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其实,这只不过郑燮的愿望而已。竹也有短暂的花期:“山姜零落初成子,石竹凄凉半吐花。”竹点点滴滴的淡白小花,虽无兰的幽香,却有雪的洁白,有梅的高雅,有菊的灿烂,但是这小小绽放的竹花,却是竹告别人类的最后辉煌!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灿烂无比!死也要死得光明正大,磊落坦然;死也要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在世人面前,最后一次照亮人间!哪怕是昙花一现!这就是竹!这就是临逝去前也要为自然添上一份美丽,也要为人类献出辉煌,虽殒身也在所不惜的竹! 竹啊,你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竹・・・・・・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