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渡桥主 写于 2005年10月21日 09:58:54 浏览次数:3454 张继的寒山寺
张继的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知为什么,在如海的唐诗中,我偏偏钟情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 带着一次次敲击心灵的梦幻,跨越千山万水的阻隔,我终于也挤上了驶往寒山寺的汽车。穿过苏州新区,车子驶入寒山寺风景区不久,车子停在一座古色古香、古韵十足的建筑前,司机一声吴侬软语:“寒山寺到了!”我久悬的心安然回复胸腔,赶紧下车购买门票走了进去。刚进大门,就见一尊铜像半卧面前挡住了去路:那落拓潇洒的神态一扫穷困潦倒的寒酸,那半醉半醒,似醒又醉的微熏昭示着中国古代文人全部的精神风貌!铜像下的文字告诉我们这就是随口一吟而流传千古的张继!这位生活在大唐盛世的天宝进士,一生官位不显,但却正视民间疾苦,是一位与民同甘共苦的诗人。他来苏州干什么?今天已不得而知!也许,在世人皆醉诗人独醒的年代,书剑飘零不、落魄江湖是古代文人的共同归宿!不要问他从哪里来,不要问他要到哪里去,在他匆匆的旅程中,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绝唱千古的精神食粮,这就够了。正对着诗人铜像思绪万千之际,心中忽生一念:诗人非僧非道,怎么会躺卧寺院之中?是他的诗才使寺僧对他高眼相看因而为他在寒山寺留下了一席之地?正疑惑之际,抬头却见“枫桥史料陈列馆”几个风韵十足的大字,原来此处不是寒山寺,难怪诗人会被后人安放在这里! 从后门出去,再走一段不算太短的路,终于看到“寒山寺”三个赫然在目的大字。再买票走进寒山寺,只见寺内人们熙来攘往,宛如集市,全无半点古寺的清幽,实在找不到那个梦萦情牵的寒山寺的影子!每个角落都是游客,游客不见的地方又有“游客止步”的告示,或者有二三僧人挡路,不知当年张继来寒山寺是否也遭遇同样的命运?若是处处扫兴,诗人仍能诗意汩汩,那才真是千古奇才!满脸不解,一心抑郁,我再无半点心思去追踪张继的脚印!于是怅然走出寒山寺,来到枫桥边。只听一阵悠扬的歌声从附近一家卡拉OK厅里飘出:“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似乎道出了寒山寺的真谛,令我茅塞顿开:唐朝的寒山寺早已随历史的风尘飘去,就算依旧是原汁原味的唐代古寺,我们也已寻找不到当年诗人笔下的渔火江枫、霜天啼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观。清幽的寒山寺钟声只会穿越千年的岁月,敲响后人心扉里那缠绵千年的梦幻,激起后人的共鸣,而后人却永远走不进张继的“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