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 写于 2013年05月16日 12:23:15 浏览次数:2014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

        宋朝大词人贺铸的这首词又叫《青玉案》,写得幽隐婉约深沉。从整首词来看,它写的似是相思之情。词人在这个地方曾经和一位心仪的女子相好,后来女的离去,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又是暮春时节,浓浓的恋眷引起他深深的回忆,他盼望着她的再现,但得到的是无尽的失望,因为她始终没有踪影。表面上它写的就是这,实际上却是在抒发自己悒悒不得志的愁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这起句“凌波”一词从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借来,凌波微步,没过横塘,是指他心爱的人没来。面对芳尘,只能目送,是可惜自己不能去。“目送芳尘”是凝望已久,“但”字用在此,是见得人杳无踪影,满目只是落花飞絮,红紫成尘,一片暮春的景象。
        “锦瑟年华谁与度?”这句提问,直用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试问她,这美好的青春与谁共度?也即悬揣其无人共度之意。这里点出了盛年不遇,美人迟暮的感慨来。也暗暗关合到他自己的不幸际遇来。
        “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前两句是猜测那女子现在的下落:他是在月桥,还是在花院?是在锁窗,还是在朱户?是哪一处似月的桥、堆花的院?是哪一家青锁之窗、朱漆门户?又有谁知道呢?他不由得感叹:能知道她的下落的只有春之神了。这三句,共有两层意思:其一,其人深居独处,虚度年华,值得人同情和怜惜;其二,深闺邃远,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没人能到,自己当然无从寄予相思、相惜之情了。这里与词人沉沦潦倒,不为人重用相吻合。
        “飞云冉冉衡皋暮”,这里实写当前景色。他追忆旧时的欢合,怀念离人的行踪,看那飞云冉冉散去,草原已经暮色苍茫,在缅怀往事中,他自己的心情也阴沉下来。
        “彩笔新题断肠句”,伊人不来,此情难谴,提笔写来,惟有断肠之句,千万种闲愁涌上心头。这相思苦恼到底如何?这就引出了下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烟绿草,无边无际的生长;蒙蒙风絮,遮天盖地;黄梅时节,阴雨霏霏,无休无止。这些暮春时节的景色用来和词人此时的愁情作比,形象丰富,穷情尽至。真是别树一帜,独铸新词。
        这结尾之处,一贯为古人所称颂。历来文学大家多有论及,概括起来,有四。其一是用具体生动的景物来表现抽象、无迹可寻和难以琢磨的细致情感。本是言情,却借景抒情。而此景又是极其多样化而又鲜明。此愁又简直是充塞天地,无所不在。第二,这些比喻都不抄袭前人。它新奇,富有创造力。兴中有比,意味深长。其三,本词言愁,连设三喻,而这三景,形象步步进展,步步丰满,却又是一整幅春景。其四,这三句本是虚景实写,目的在于用作比喻,但又确实是横塘一带春末的景物。写得亦景亦情,亦虚亦实,亦比亦兴,融为一体。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