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 写于 2009年12月13日 01:26:07 浏览次数:8795 古诗词常识

格律诗常识(一)

格律诗的基础知识,从狭义的角度上说,它是指押韵、平仄、对仗,把这方面的要求称作“诗中三味”,也就是三大要素。即使是写岀七、五言八句的诗来,也不能算是格律诗,别只能是别的什么诗体。当然如果按照要求写出来,中规中矩却没有形象,没有新意的诗来,也不能算是好的格律诗词。从广义的角度上说,除了“三大要素”外,还应该包括创作技巧,语言运用,继承和创新的以及诗词风格,阅读和欣赏等方面的知识。前者是技术,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后者是艺术,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也有一个“启蒙”或者说是入门的问题,而是更重要的入门。只要把这方面知识掌握了,才能真正进入创作,或者说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品来。
    诗的格律
    律是规定和法度,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故有“为诗不易”之说。但诗国的高手们,在法度严谨之中仍然可以纵横如意,诗的灵感在限制的天地里,振翼而飞,创作出千千万万首不朽之作。格律在唐代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以示和古诗区别。
    格律诗篇有定句,句中有定字,字中有定音,音分平仄,每首五个字一句共八句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首七个字八句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无论五律和七律,八句分四联,笫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排律叫律诗的延长。
    格律诗三要素
    一、讲押韵,押韵古代叫“叶”[xie]韵,是相同或相应的意思。押韵是语言上的讲究,押韵是格律诗词的音乐美,属听觉艺术。由于它在句子的最后也叫“韵脚”。韵在诗词中具有和谐的前呼后应,回环往复之感,韵字象音中的主音,起着稳是相收住全诗的作用。诗的层次,段落在韵里分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一百诗词的格调,思想感情,艺术境界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白居易说,“交情郑重同相似,诗词请铿意不如。”所以学诗一定学好用韵。
    什么是韵?
    所谓“韵”是指汉音字母中的韵母。押韵就是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相押,[即相应]“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在汉字的发音基本上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由于声母不同,同一韵母可以拼读出许多不同的字,凡属同一韵母拼出的字方能押韵。字音在汉语中又分四声,古代汉语分平声[上平声阴平,下平声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四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北方入声已消失。被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认识四声从新华字典中便可知道都标有符号。它的读法口诀:阴平高而平,阳平往上升,上声先降后升有拐弯,去声高处往下冲。如妈、麻、马、骂。按四声顺序的同声练习:光明磊落,心明眼亮,英雄好汉,兵强马壮。古代四声读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韵的分部,诗词韵的分佈是按照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编在一个韵部里,有点象母系社会,凡属一个母亲生的孩子都是一家人,不是同一母亲生的便是另一家人了。也就是说不是同一韵母拼读出来的字就是另一家了。一般来说多少韵母就有多少韵部,现代沒语拼首共有二十四个韵母,为什么诗词没这么多部,因有些韵母相近可通押。
    南朝沈约等人发现汉字四声,对古诗转向律诗起了很大作用,中间又经随朝陆法言,南宋刘渊等等攺编,到了南宋时期刘渊攺编,他是平水人,故将其韵叫平水韵。也叫[佩文诗韵]共106部。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却、去声30部、入声17部。
    押韵方面有几个特点:
    1、是格律诗规定一律押平韵。
    2、必须一韵到底,不允许中途换韵。
    3、押韵部置,除首句入韵外,一律押在偶句未字上。
    二、讲平仄
    平仄是格律中重要要素,是格律的脊梁,是区别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所谓平仄,就是把汉语四声发音根据诗词需要分为平仄两类,平仄与押韵同属听觉艺术,是音乐美。由于读音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形成了进行性的音乐效果,就象音乐中的旋律,波浪起伏,如蚕吐丝,在一联中平仄相对,象音乐中的和弦,形成对比和变化,有共振共声之感,在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之间相粘,有行云流水的效果。平仄是声调的讲究,符号平为一仄为1。
    三、讲工、对仗
    对仗是修辞方面的讲究,来源于仪仗两相对的意思。其中包括修辞方面,语法方面对仗。对仗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和句式结构同属视觉艺术,诗词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显示出来。它同听觉艺术的平仄,押韵[音乐美]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它的含义是来自宫廷仪仗队两两相对之意。同现代汉语中对偶句相似,但对仗必须以平仄相对为基础。
    1、对仗的内容
    一是修辞方面:即词性相同,或相近的词性才能对仗,如名词相对、形容词相对、副词相对、动词相对、虚词、实词、数量词、连词、方位词、叠词等等。名词还可分:天文类:日月风云。时令类:年节朝夕。地理类:山水江河。宫室类:楼台门户。器物类:刀剑杯盘。衣饰类:衣冠巾带。饮食类:茶酒餐饭。文具类:笔墨纸墨。文学类:诗赋书画。草木类草木桃李。鸟兽类:麟凤鱼虫。形体类:身心手足。人事类:道德才情。人伦灵:父子兄弟。
    二是语法上:即结构相近,相同才能对仗,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蛱蝶与蜻蜓是主语相对,名词相对。
穿花与点水是谓语相对,动宾词组相对。
花与水是宾语相对,名词相对。
深深与款款是状语相对,叠字形容词相对。
见与飞是谓语相对,动词相对。
此联上下句前四字为倒装句,穿花蛱蝶即蛱蝶穿花,点水蜻蜓即蜻蜓点水。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与不尽是副词相对,落木与长江是名词相对,萧萧对滾滾是叠字形容词相对,下与来是动词相对。从语法上看,无边与不尽是定语相对,落木与长江是主语相对,萧萧与滾滾是状语相牛,下与来是谓识相对。
    2、对仗的位置,在颔联,颈联上,但其它仍可对。
    对仗要求,首联要突兀不凡,颔联要平和舒展,颈联要仰扬峻拔,尾联要余韵悠远。绝句有首联对仗的叫做“对起散结”,是截取律诗后四句的。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有尾联对叫做“散起对结”是截取律诗前四句的。如李白的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有全对仗的叫“对起对结”,是截取律诗中间四句,如王文烘的登鹳鵲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全不对仗的叫散起散收,是截取律诗首尾四句,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对仗中词性的对仗是最重要的,词性相同而词类不同,也常被诗人们用来对仗,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终南别业]风暖乌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的鹤,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山头星影动摇[杜甫的阁夜。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莲[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这里的水与云,声与影,鸟与花,雁与蓬都是词性相同而词类不同,这种对仗方面几乎很普遍。

3、对仗的形式
    工对:所谓工对是指词性、语法、句式结构都很工整,而两联的句式结构又不雷同称之工对,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鈇索寒。
    从词性上看,颔联“乌蒙”对“五岭”,名词对,“磅礴”对“逶迤”是连绵词对,“走”与“腾”对是动词对,“泥丸”对“细浪”是名词对。颈联“大渡桥”对“金沙水”是名词对,“横”与“拍”动词对,“铁索”对“云崖”是名词对,“寒”对“暖”形容词对。
    从句式上看颔联为二二一二式,颈联为二二二一式。
    流水对:把一句话用对仗方法分两句说完,又称“串对”,“连对”上下句子的意思有递接顺承关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此》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借对:借对也叫假对,有借意、借音两种。如李商隐的《令孤八拾遗陶见招》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汉苑”的“汉”字是借星汉[银河]的字意,明指汉朝,实对唐朝,这是借意。再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有是赠》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驻三年。“皇恩”的“皇”是借“黄”字音与“翠”字相对。为了对仗的需要,有时还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省略:如刘禹锡《蜀先生庙》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省去了主语刘备。倒装: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格律诗常识(二)
   
    对仗的作用:对仗最本质的作用,是给律诗增加了可贵的审美因素,是律诗的内光处,律诗比绝句在容量上增加了一倍,使它在表现大题材,大场面上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不仅要求内容丰富,词藻典雅,而且要求词性相对,便产生一种立体感,例如,说山便对水,说天便对地,说虫便对鸟,说草便对花,大家知道,东方育的《声律启蒙提要》一开头就是云对水,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简单的几句话,念起来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再仔细咀嚼一下,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都是天地间常见的自然景象,尽来眼底,给人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感,再一推敲,原来风、空、虫都属一东韵,而云、雨、雪、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呜虫等词性又都相同,并有一定关连,而且有声有色。接下来是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南。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抑绿,一园春雨杏花红。这是数量词对,方位词对,名词对,形容词对,不仅词对,平仄相对,工稳,而且是一幅幅立体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这种作用只有在对仗句里,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写好对仗句,是写好诗的基本功之一。
   
对仗注意事项:
不能合掌,所谓合掌是指两联中或其中一联的上下句内容不能重复,或者相同,重复或相同叫合掌。如:高吟句句摇河岳,妙韵篇篇震地天。律诗中间二联最好有所分工,或一写景,或一抒情,或一说理或一叙事。景与情,事与理搭配得当,就可避免合掌了。
    
句式不能雷同,雷同就呆板了。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
    
清泉---石上----    二二一句式。
    
竹喧--------浣女
    
莲动--------渔舟    二一二句式
    
诗的句式与语法特点
    
诗的句式与语法特点,在对仗里已经涉及到了,这里再作些说明,诗的句式在语法结构上有哪些特点呢?
    1
、基本上是由一个双音词或一个双词组为一个节奏单位,“节奏”是音乐语,它是节拍[拍子]强弱长短在每一小节中交替出现的一种规律,这里所说的“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与诗词的词是两个概念。
    2
、诗词里的节奏[音乐]单位和意义[语言]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李商隐《晚晴》    天意------幽草,人间------晚晴  语言概念与音乐节拍都是一致的
    3
、多音词或多音词组常常需要跨节奏,以求得句式上的统一,这种跨节奏,主要表现在七言的前四字上,有往后跨的,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五千仞是多音词,与后边的河、岳构成两个完整的节差奏,句式形成三一式,也有往前跨的,如王安石的《北山》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数落花、寻芳草是多音词。与前面的细、缓成两个完整的节奏,句式成一三式。
    4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也无论七言或五言,其尾三字有很强的独立性。这尾三个字元论是二一式、一二式、或一一一式,总的构成一个整体,有独立语言的意义。如果五言诗,尾三字便和前两个字分为两个大节奏,即两部分。若是七言诗,尾三个字便前两四个字分为两大节奏,或叫两个部分,这是格律诗在句式结构上的一大特点,浓缩语言,以增加语言的信息量和密度感。如杜牧的《千里莺鸣绿映红》其尾三个字没有接着说莺啼有多好听,而说了另外一景象“绿映红”一句诗里运用前后两大节奏,给人一种语言密度感。


 
 
格律诗常识(三)
 

 七言绝句
平起式  正格   首句入韵   李白《旱发白帝城》
       十平十仄仄平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十仄平平仄仄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十仄十平平仄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
       十平十仄仄平平。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式  别格首句不入韵   卢纶《山店》
       十平十仄平平仄,   登登山路行时尽,
       十仄平平仄仄平。   决决溪泉到处闻。
       十仄十平平仄仄,   风动叶声山犬吠,
       十平十仄仄平平。   一家松火隔秋云。
仄起式  正格首句入韵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十仄平平仄仄平,    寒雨连江夜入吴,
       十平十仄仄平平。    平明送客楚山孤。
       十平十仄平平仄,    洛阳亲友如相问,
       十仄平平仄仄平。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仄起式  别格  首句不入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仄十平平仄仄      独在异乡为异客,
       十平十仄仄平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
       十平十仄平平仄,    遥知兄弟登高处,
       十仄平平仄仄平。    遍插茱萸少一人。
律诗  平起式  正格首句入韵   毛泽东  长征
       十平十仄仄平平        红军不怕远征难,
       十仄平平仄仄平        万水千山只等闲。
       十仄十平平仄仄        五岭逶迤腾细浪,
       十平十仄仄平平        乌蒙磅礴走泥丸。
       十平十仄平平仄        金沙水拍云崖暖,
       十仄平平仄仄平        大渡桥横铁索寒。
       十仄十平平仄仄        更喜眠山千里雪,
       十平十仄仄平平        三军过后尽开颜。
    平起式别格  首句不入韵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诗
       十平十仄平平仄        去年花里逢君别,
       十仄平平仄仄平。      今年花开又一年。
       十仄十平平仄仄,      世事茫茫难自料,
       十平十仄仄平平。      春愁黯黯独成眠。
       十平十仄平平仄,      身多疾病思田里,
       十仄平平仄仄平。      邑有流亡愧俸钱。
       十仄十平平仄仄,      闻道欲来相问讯, 
       十平十仄仄平平。      西楼望月几回圆。
     仄起式  正格  首句不入韵     杜甫诗  登高
       十仄平平仄仄平,    风急天高狼啸哀,
       十平十仄仄平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十平十仄平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
       十仄平平仄仄平。    不尽长江滾滾来。
       十仄十平平仄仄,    万里悲秋常作客,
       十平十仄仄平平。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平十仄平平仄,    艰难苦恨繁霜鬓,
       十仄平平仄仄平。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起式  别格  首句不入韵    杜甫诗   阁夜
       十仄十平平仄仄,     岁暮阴阳催短景,
       十平十仄仄平平。     天涯霜雪霁寒宵。
       十平十仄平平仄,     五更鼓角声悲壮, 
       十仄平平仄仄平。     三峡星河影动摇。
       十仄十平平仄仄,     野哭千家闻战伐,
       十平十仄仄平平。     夷歌数起起渔樵。
       十平仄仄平平仄,     卧龙跃马终黄土,
       十仄平平仄仄平。     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十”符号为可平可仄。
     律诗的律句
    1、什么是律句?人们所说的诗词曲格律,平仄律是其中一种,主要是近体诗[五、七言律诗或绝句]。十分讲究平仄的两两相间[交替律]完全由律句细成,词、曲也多用于律句,为了使诗句中声调有升降,声奏有起伏,人们根据平仄两两相同的原则,[基本上,因五言、七言都是奇字的关系],可以构成如下不同基本句型。
    五言律句四种                                  七言律句也有四种
平起式A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平起式  A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C  仄仄平平仄   D 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什么是对粘
    前面介绍了什么是律句,和律句的几种类型,两个律句构成一个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这里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的关系,两句的平仄要求要相对,[互相反对],上平下则仄,上仄则下平,要大体一一对应。[五、七言各有一个单字可以不对]如出句为A型,对句须用B型,在近体诗中,出句总是仄声收尾,首句入韵的用平声收尾。而对句总是用平声收尾。同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完全相反,[首句入韵的首联除外] 粘,这里指相邻两联之间关系,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平仄要相粘,即五言律笫二、第四字平仄相同,七言律句第二、笫四、第六字平仄相同,因为是律句。故只要第二个字相同即可,如前联对句为A型,则后联出句须用B型,前联对句为D型,后联出句须甲B型,“对”和“粘”主要看偶数字的平仄关系,如五律
第一联出句:平平平仄仄a
第一联对句:仄仄仄平平b   b与a同联相对
第二联出句:仄仄平平仄B   B与b邻联相粘
第二联对句:平平仄仄平A   A与B同联相对
第三联出句:平平平仄仄a   a与A邻联相粘
第三联对句:仄仄仄平平D   D与a同联相对
    七律
第一联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a
第一联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b   b与a同联相对
第二联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B   B与b邻联相粘
第二联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A   A与B同联相对
笫三联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d   d与A邻联相粘
第三联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b   b与d同联相对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