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 写于 2011年02月21日 01:11:15 浏览次数:7412 失意的文人与流芳的诗词

很久以前看人物传记的时候,记得有过这样一篇:一位目不识丁的将军因为毛泽东说“没读过四大名著的,不配称为中国人”于是趁养伤期间,查字典苦读四大名著,最为难受的自然是〈红楼梦>,出生村野,戎马生涯的武将又如何能够读懂“林妹妹”的一腔柔情呢?读到黛玉葬花那一篇时,他狠狠的把书一扔,大声骂道:“花落了就花落了,还拿个布袋子装了去埋,剥削阶级就是腐败,老百姓连衣服都穿不上了,吃饱饭没事做去葬花。”无语。。。。。。

据说那位将军最终还是读完了四本名著,正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这一身份。其实何必呢?为了主席的一句戏言,就这么难为自己,就算看完了,根本也无法解其意。

 中国的古典诗词最讲的就是其意境,其次就是音调的韵律。一篇好的诗词,常常是“尺幅之间,尽显千里之势”。短短五七个字描绘出来的不光是山河风光,更是文人胸中那一腔滂湃的热血,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希望以身报国,希望能当父母官,造福一方百姓。这一点,唐诗中尽显无余。可惜的是,报国就必须从政,自命不凡,多愁善感的文人有几人能够参透复杂的政治?常常是一腔热血无处洒,封建社会的独裁制度又不能太过明显的表示不满,于是伤秋和悲月就成了诗词的主题,就连辛弃疾这样的武将,写起词来,也善用“香草美人”的比兴,以自比怨女的口吻暗喻自己的怀才不遇。(详见辛弃疾的〈摸鱼儿〉一词)。
 
唐诗以李白的浪漫豪迈为主要代表,到了宋词,就很难再找出一个这么有代表性的人物了。可能也与朝代的政治有关,宋朝,是一个很窝囊的朝代,这是我一向的认为,连皇帝都被外族捉去喂马,好不容易出了个为国浴血的将军,却又被冠以“莫须有”之罪,让整个国家加速了灭亡。宋朝从一开始,就是愚民和专政的开始,女人在这个朝代,被彻底冠上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帽子,被裹上了小脚,失去了行动的自由,连心灵也一并被封闭,一生只能在宅院中枯萎。
 
 但这个朝代却也有例外,出了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18岁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易安少有才藻,雅善诗文,曾协助赵明诚编定〈金石录〉一书,并为之作后序。。。。。。
  
   这个宋朝唯一的女词人,以她著名的“易安体”被后人誉为“婉约之宗”,那清丽别致的韵律,含蓄愁伤的意境打动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一首首词道尽了心中无限的愁绪,常常让人感怀落泪。来看这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后世最为津津乐道,就是“绿肥红瘦”四字,认为它造语精艳,写尽了暮春景物特征。
 
   李清照算是有过一段幸福的婚姻,在男尊女卑的朝代,她绝不能算是好妻子的人选,绝世的文才总是以感情脆弱,敏感多疑作底的,这是易安性格的诠释,而且她久婚无孕,在那个“无后为大”的时代,这可是休妻的第一理由。在一段时间里,赵明诚在爱情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背叛,把李清照的心理推向了病态甚至崩溃的边缘。一首〈凤凰台上忆吹萧〉道出丈夫��,生活安定,满脸幸福,人缘极好。近来闻其与男友分手,从不写文的她,空间几乎一天一更新,那些伤感的文字道尽了分手后独自的忧伤,我突然觉得,每个人都有驾驭文字的超强本领,只有悲伤才能将这一本领激发出来。生活简单幸福的人好像写作都不咋的。稍稍回顾一下,比如李清照、比如苏轼、比如李白、比如普希金、比如张爱玲、比如金庸、比如林语堂。。。。。。太多太多了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凤凰台上忆吹萧---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