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 写于 2010年09月26日 07:41:42 浏览次数:7855 不信人间有白头——稼轩词评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说起辛弃疾,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大多人会首先认定他是一位爱国词人,而爱国词人有的时候就等同于善写军旅生活,大多是什么“大雪满弓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类的。但打开词选细看,才知教科书所选择的只是他类型众多的词中的一小类,而因此断言他只是一个爱国词人,未免偏颇。完整地说辛弃疾是豪放与婉约兼并的词人,他的豪放继承了苏轼气势,又比其多了几分精妙。如果说苏轼的豪放词多是以磅礴的景物和浓烈的情感为主,所用之词着色较浓,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那么辛词除去相同类型的词外,更有用词淡雅的豪放词,且多是先言情而后写景,以情带景。而且这里的景都是一些小景物,写小景物而不失大气,这正是辛词的绝妙之处。如写国家兴亡之感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而相较之他的豪放词,我更倾向于他的婉约词。读他的婉约词,就像走在一条未知的路上,路边有兰草,也有禾苗,而往往在不经意的转弯路口,就有那么一棵阆苑仙葩静静地植在路边,等你来欣赏,等你来惊讶。

这一首词是他代人所写的,所以明处是借着别人的感情,但究竟是有了相同的心境顺便代人赋,还是自己的情感羞于启齿而假称代人赋,这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就姑且认为它是代别人所写的。关于代赋的这个人,我认为也不一定就非得是女子,肠断、泪流、凭栏眺望并不是只有女人才做得出的动作,情到深处而经别离,男子这么闹一下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写诗的多是男人,出于贬低他人等于抬高自己的自恋等诸多因素,所以惨兮兮的总是女子,当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有很大的关系。而落魄的男人,大多都是很体面地喝着小酒伤怀伤怀就好了,你看爱唐琬爱得无法自拔的放翁也只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虽然悲伤,但不失态,最多只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而已。而怨妇诗词中女子就不堪了许多,先得遥想一下当年,给足了落差空间,就开始肠断、泪流、心愁,最后还得蓬头垢面眯着哭肿的眼凭栏眺望,作不死心状。能像诗经《氓》中桑之落矣的那个女子说出:既然这样就算了吧(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的话的已属稀物。而能像韦庄笔下那个杏花吹满头的女子,大胆选择爱情,选择要体面地爱(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女子,在诗词中,又能有几个?若是辛弃疾的这首词果真是代一女子而写,想来以后怕又是一个沉溺于情中,失了自我的主。

这首词的开篇很有些意思,“晚日寒鸦一片愁”,大概就在夕阳还有些余热,一切的色彩在一片混沌中,鸦雀也处于将要归巢而尚未归的时间,也许还有些雾,心情不好,自然是一片愁云惨淡。这里的“寒鸦”,虽说有让人觉得场景是秋凉薄暮或是冬日沉沉的误导,但同时又有一种了然的清明,若是用常用的“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昏鸦,则有一种颓败、浑浊的感觉,自然与年轻人的相思又有些隔阂了。

然而在这一片混沌中,初春的嫩柳却是分外的柔和、养眼。这里的“却”,不仅仅是景色上的对比之差,看完整首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却”其实有心境与季节的反差。你看我不得不承受离别,而这季节却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待到百花齐放的时候,往年陪同看花的人不在了,又不知要引出多少愁绪。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思忖:“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假设的是:如果人间没有了离别之恨,那么怕是也不会有白头吧。也就是说,造成白头的原因是眼底的离恨。整首词中最出色的也就是这句了。当初泛读时就是一眼被“不信人间有白头”给吸引的。起初只看这句,还以为是写年少时的狂妄,觉得一切似乎没有约束、没有尽头,像白纸一张的少年可以做的很多很多梦,可以相信很多今后认为荒缪的事,抑或是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固有东西。本以为大概说的是这些,后来细看,才发现只是写离愁,虽然也很好,但还是有些失落,惋惜了好久。

这个在初春经历离别的人,泪流、肠断,然后来到了曾经有过许多笑语欢颜的小红楼。“小红楼”作为名字带着点秦楼楚馆的色调,若只是红色的小楼,又是暖色浅浅的暧昧。也许,这小红楼亦处于官道两旁,游子异客每每经过,都能看到。于是,当相思难遣的时候便频频登上这楼。

登上小红楼,却是“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这句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容若的“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同样是山,同样是阑干,却是不同的情感。一个是情到深处心上缠绕着的藤蔓般的思念,身似浮云,心如飞絮。一个是历经沧桑后的恬静,不是不在乎失去了的,只是情感沉到了心底里,就像辛弃疾著名的《丑奴儿》里尝尽愁滋味后的那句“天凉好个秋”,欲说还休,只好罢了。

凭栏、倚栏,阑干在古时,似乎很普遍,致使心情不好的诗人,一下就想到了它。难怪诗词中的栏,多是被用来倚着眺望,倚着思量,倚着悲伤的。

而在这首词里却是明明知道载着那人的轻舟已过了万重山,却还是登高倚栏,期盼那人的早归。这时不自由的,自然是那无处遣愁,又无法平复的心。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