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 写于 2010年09月26日 07:38:32 浏览次数:7389 仕途失意令人老——稼轩词评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翻开词选读到这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是否猛然有一种经年知老的感觉?然后会想到略有些肮脏而酒菜却是甚好的小酒馆;秋末冬初、暗暗的灯;时运不济的仕途、怀才不遇的读书人;淡酒、浓茶;不入流的谈话、艰深无用的语句;各自的哀叹。 

灯下酒杯之间人们的心绪也不难揣测。想着虽说过了这些年,却仍是郁郁不得伯乐,仕途道上的人未得明主,读书之人未得官,似乎一切与以前一样。但流年还是不堪回首的,至少年少时候曾经有过的情怀,曾经位不尊且无金也可以装出的风流,曾经做梦的权利,业已全部被这流逝的岁月所剥夺、所磨灭,细细想来好不索然。 

这样的一首叹老词,给我们以诸多晦暗联想的词,很难想象出自于只有三十多岁的辛弃疾之手。本词一说是写于1170年,也有说是1172年,但总之是写于稼轩在滁州任上的某一年的秋天,近中秋之时。而正在此时,辛弃疾的同袍范倅响应皇帝号召赴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商议国事。虽说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辛弃疾与其的友谊关系,但通读全词,离别之愁尽显,可以说作者本人还是十分在乎这位老友。并且在词中给予了美好的祝愿,并为其憧憬未来的仕途。同时抱怨自己的现状,说出了自己想报效祖国的愿望。显然这首词也就是围绕着:与老友的离别之愁、对老友的祝愿、以及自己请缨无门的现状和对未来的企盼来写的。 

可以说这是一首婉约的爱国词,当然这是官方用语,其实我更认为这首词里写自己仕途不济者多,而在仕途道上的爱国,不单是贤者自己能决定的,更多取决于身处万人之上的那人是否赏识你、重用你,然后你才有选择爱与不爱的权利。自古宠臣少、而被冷落者多,所以就产生了颇多的政治怨妇,上有自比香草美人的屈原,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放翁、“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的杨济翁,而“文死谏、武死战”似乎已经把它尊为了职业操守。从较为洒脱的稼轩也被政治搞得心境提前衰老,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朝廷还是很让人向往的,有了向往才会日夜思慕,像男女之情一样,失恋的、被抛弃的、还在等待的都有,而像屈老先生这样一死了之的,大概是烈妇,而这政治上的贞节牌坊,自然是流芳百世了。所以稼轩以壮年之龄写出风烛残年之感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套用古诗十九首中写相思之苦的“思君令人老”之句,得出:仕途不得志亦令人老。

近中秋,送旧友,其实是颇为痛苦的一件事。于是说“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这里用了诗词中惯用的:把自己当时的情感倾注于外物之中,也就是让外物自身能带有情感,虽说会显得比较幼稚、浅薄,但也的确真挚感人。所以诗人们大多屡试不爽。 

上阕也就在一派祥和的中秋遐想里结束了。紧接而来的是对朋友的规劝,其实也是一种在羡慕眼光下的祝福,希望他尽力帮助君主治理国家。这里的“征衫,便好去朝天。”说的是,你(范倅)不用等到更了衣才去面圣,穿着征衫就去吧,求贤若渴的圣上是不在乎这些的。这里的征衫是指,旅途中穿的衣服。其后一句也是写对于老友面圣时的场景遐想:深夜依旧是灯火通明的承明庐,皇帝与贤臣们商议着国家大事。 

至此忽而笔锋一转,说到了自己,自己的壮志难酬,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最后一句的典故却用得极佳。这里用的是《战国策-楚策》里大家所熟知的惊弓之鸟的典故。说的是更羸陪魏王喝酒时谈到了箭技,于是更羸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当魏王问起时,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是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 

这里辛弃疾用这个典,表面上是想说自己带兵打仗的技艺从未生疏,具有将军必要的勇武。但实则是一语双关,我们细观辛弃疾的经历,不难发现,其仕途之路一波三折,而写这首词的时候也正是他的进谏频繁被冷落的时候。所以这里“虚弓落病雁”之典里的病雁实则是暗喻他自己,说自己虽然伤口已经恢复,如往昔一样具有遨游于天空的能力,但毕竟受伤过,还是需要抚慰、需要重新的信任。否则古时有那么多可以形容战士武艺未荒的典故,为何偏偏选了这个?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寥寥几笔看似在写景,实则还是在咏叹:企盼报效祖国,或者换句话说是希望能被重用,能真正地爱国一把。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