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 写于 2003年09月25日 07:48:19 浏览次数: 9138 诗魂冉冉跨晴空
诗 魂 冉 冉 跨 晴 空 读沐矶君《网中吟草》 作者:戎装 七月流火,李君的空调室里,吹来了几丝凉风,一杯清茶,使客人的心情渐渐安静下来。李君者,网名沐矶,现在为某公司的总经理,在他四十年的经历中,有过作为“知青”的一段下放生活,这对他来讲是苦涩,也是财富。沐矶君将他在网上与网界诗友交流的诗词作品,印发一册,赠我阅读,希望我提提意见,更希望我写点评论文字。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正是这个意思。 沐矶君交我看的作品不多,词仅四首,诗仅八首,另有网中诗友发来的若干篇评论。 我把小集带回来,沉心静气后,看了几遍,大体说来有三点印象: 一、利用上网的机会进行诗词交流,是新方式、新事物应该发扬。如此形式的“网中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网外人评网中诗,自然也是第一次了。新鲜! 那么“网中诗”的特点是什么?首先是情真意切,没有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之类的语言,因都隐其姓名,无论作诗、作评者,思绪可天马行空,无所禁忌,不会因为一句错话,被扣上什么帽子,永世不得翻身的。其次是诗如神龙,忽隐忽现,使诗词更被披上一层朦胧的外纱,另是一番滋味。因而网上诗更能反映作者情趣之文雅和品格之高尚。 二、小集中的诗词,都是写作者切身感受的,没有一首是围绕新闻节目跑的形势诗,因而生动感人。他的第一首是《南乡子?阡陌》。“阡陌”是什么意思呢?是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该词是以“阡陌换新装”为起句的,是他为“寻旧梦”而“故地重游”所见的景象。想起往事“无奈伤心泪两行”了,可见作者是多么重视情义的人。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今人吴奔星教授说:“诗学是情学。”诗的缘情说,最早还是出自陆机(261?303)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他的七绝《黄梅夜雨》后两句:“遥想天涯孤旅者,共听细雨打芭蕉,”他的网友云梦的评论说:“心中有情,诗方动人。”完全正确。 三、朦胧之中见精彩,缠绵语句方见英雄本色。作为现代化的交流方式,上网谈诗,用现代派的朦胧笔法婉转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而又选求一种传统的十分讲究平仄格式的文学形式,实在是太难得了。该集除最后一首七律《读研究生》一语道破“迈入南京大学园”以外,其余作品全隐去有关人物姓名、地点和事件,令人读后产生一种“飘忽迷离”的感觉。即便是《江城子》写在“天廷酒家”和一位异性友人初逢时的状况时点到了“天廷”??这个酒家的名字,也似有若无,天廷又在何处?读后只感到构思巧妙。何以为证?有清代大诗评家叶燮一段话为证:“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沐矶的诗词大部是朦胧的,是“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的,“所以为至也。” 《江城子》一词,颇见缠绵,它不仅打动了网友云梦的心,更打动了网友麻木的心,使麻木先生从此不再麻木!他看出作者“追昔抚今,感慨万千”“人间何故阻从容,恨春风,了无踪。”“有缠绵爱恋之意。” 朦胧诗也多见沈郁者,正象清末词学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说的:“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之高,亦见性情之厚。”沐矶的词不正是如此吗?沐矶这种词,我写不出,因为婉约派的词,我读得少,我爱读是唐诗中的边塞诗。我非军人,但我崇尚军人作风,因为我是弱者。弱者需要借诗文中的阳刚之气来强化自己。沐矶不同,他毕竟是身高一米八几的强汉!他需要几分缠绵、几分温柔来宽慰自己,因此,愈是缠绵的作品,愈反映作者阳刚之气和英雄本色,这是笔者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 三点感想写完算是以文评诗,那么下面的四句话,算是以诗评诗吧! 平生初读网中诗, 飘忽迷离情愈痴。 雨尽缠绵风突健, 飞龙飞虎倚天姿。 二00三年八月二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