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 写于 2002年08月19日 10:40:21 浏览次数: 7615 评沐矶的〈黄梅夜雨〉和〈立秋〉

评沐矶的〈黄梅夜雨〉和〈立秋〉 云梦 沐矶先生每有大作问世,都要求我写几句点评,我知道这是沐矶先生的抬爱。但自知才识疏浅,唯恐自己的文字不能道出其诗的真意和精妙之处,总不敢落笔。然每每挡不住沐矶诗词的魅力,而斗胆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称不上点评,仅仅是一些感想罢了。 今天一并读了沐矶先生的二首诗,即《黄梅夜雨》和《立秋》。二首诗带给我们的是截然不同的意境,一写盛夏,一写立秋,二首同读,不能不让我们赞叹诗人的敏感和思维的跳跃。 读罢沐矶先生的七绝《黄梅夜雨》,禁不住被其感染。虽说我们远隔千里,我生在东北,他身处江南,但物理距离在沐矶的诗面前一点点缩短了,地域差异也渐渐消失。沐矶的诗让我这个从未去过江南,从未体验过黄梅雨的北方人对江南的夏夜有了一些认识。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蕴含丰富。语言精炼,生动而富个性,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极富感染力,足以感人肺腑,移人性情,使读者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产生共鸣。 前二句写景,“黄梅夜半暑难消,蚊咬蛙鸣气闷潮”,夏夜,绵绵不绝的黄梅雨,没有送来丝丝清凉,暑气仍逼人难消;窒闷潮湿的空气,蚊虫的叮咬,还有阵阵蛙鸣,扰人难眠。诗人从天气及人的感官感受描写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景象,也因此定下了全诗的低沉基调。 这里没有稼轩《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欢欣之情;亦不似项鸿祚《清平乐 池上纳凉》“水天清话。院静人消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那般悠闲自得。这里只有盛夏的闷热、焦躁、难眠与诗人相伴。真是“境由心造”,同样的物象在不同的心绪下幻化出不同的意境。同样是蛙鸣,在稼轩笔下就是对丰年的盛情的歌唱,在沐矶笔下却变成忧人难眠的噪音。同样是黄梅雨,在沈明臣看来是“青黄梅气暖凉天”,在沐矶看来却是“黄梅夜半暑难消”。最后二句道出了创造出如此郁闷情境的原因――思念远人。 “遥想天涯孤旅人,共听细雨打芭蕉”。在这样一个令人难眠的雨夜,远方的孤旅之人,是否也与诗人一样承受着这难耐的夏暑的煎熬?是否也与诗人一样,倚窗独立,静听细雨打芭蕉?“遥想”、“共听”用得极妙,诗人对远人的牵挂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其中亦不乏诗人对美好前景的憧憬,期望有朝一日能携手并肩共听雨打芭蕉。多么美好浪漫的情怀啊!同时这二句又与前二句相互照应,互为因果,孰因孰果,任由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造属于自己的情境。你可以认为“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诗人触景生情,由景及人,因为黄梅雨夜,蚊咬蛙鸣难以成眠,以至想起远方的“孤旅人”;你也可以认为是因为诗人心中思念着远方之人,所以才使这夏夜变得异常的难耐。其实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这也许就是这首诗耐人寻味,魅力无穷之所在吧。   还没有从《黄梅夜雨》“气闷潮”中走出来,今天早上便又拜读了沐矶的新作《立秋》,一下子又把人带到了瑟瑟秋风之中,淡淡的伤感袭上心头。伤春悲秋,向来为诗人所善吟,“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自古逢秋悲寂寥”,沐矶诗中亦充满悲秋意识和伤感意味。刚刚还是酷暑难耐,然而一霎清凉的风雨过后,诗人敏锐地感到了瑟瑟秋声即将来临,花凋叶落,草木枯黄,一片苍凉景象;接着诗人又想到了更加萧条、凄凉、漫长的寒冬,会紧跟着秋天来到,心中随之泛起了一阵莫可名状的哀愁。沐矶先生真是有愁癖,“感于物也郁也深”,他的善感、易感、敏感、伤感,全都融入了诗里,诗的字里行间全都写着“愁”字,读他的诗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或浓或淡的哀愁所包围,情不自禁地为之落泪。我不想如其他人一样劝他放下哀愁快乐起来,因为痛苦本来就是一种快乐,忧伤和哀愁本身就是一种美丽,伤感的作品最动人最有魅力最耐人寻味。 2002、8、8晚

 


登录管理

《沐矶诗文集》电子版

下载电子版

1.请使用Adobe Reader观看

2.电子版下载地址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