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写于 2011年09月02日 06:11:34 浏览次数: 22519 著一字则境界全出(下篇)
著一字则境界全出(下篇)
文/吕先斌
先说一段未见经传的小故事:
据说,一次,苏小妹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之对,让苏轼与黄山谷在上下对中分别加一字作腰,变为五言联句。东坡应允,随即吟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当即表态,以为未称最佳。黄山谷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还是不肯承认是最佳情境。苏轼耐不住,问妹妹道:“看来,还得领教贤妹的大手笔了。”小妹闻言微笑,缓缓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听后,不禁拍手称好。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这一‘扶’一‘失’,把轻风、细柳、淡月、梅花都写活了,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五代词人孙光宪的两首《浣溪沙》词
其一云:
“揽镜无言泪欲流,凝情半日懒梳妆。一庭疏雨湿春愁。杨柳只知伤怨别,杏花应信损娇羞。泪沾魂断轸离忧。”
全篇抒写一位闺中女子怨别怀人的愁情。上片前两句刻画她的悲愁意态。第三句意谓萧疏春雨浇湿了一庭杨柳与杏花,牵动起她的满腔愁思。但词人用一个“湿”字,把“一庭疏雨”与“春愁”焊接起来,说疏雨打湿了春愁,于是,抽象、无形、难以言表的愁情,立时化作一庭杨柳与杏花,有了形状、色彩、体质,它们被疏雨淋湿,仿佛有泪水滴落。“一庭疏雨湿春愁”不仅词语搭配新颖、奇特,更因融情入景感动人心,耐人寻味,黄升在《历代词话》中赞为"佳句也".。
其二云: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孙光宪的这首小词思绪幽远,意境阔大,以情景交融的优美笔触,从对江天景物的描绘开始,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他作为主人对友人的惜别眷恋之情。“片帆烟际闪孤光”,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的景象。句中的“闪”字使境界得以展现的句眼。王国维在其词话的未刊稿中就很赞赏这个句子:“‘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也。”清人陈廷焯甚至说:“片帆七字,压遍古今词人。”又说“闪孤光三字警绝,无一字不秀炼,绝唱也。”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杜甫《月》诗开头两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两句深受历代论者的称赞,连苏东坡这样的大家都推许为“古今绝唱”,这两句之所以为“古今绝唱”,主要得力于“山吐月”三字,尤其是其中动词“吐”字。在诗人笔下,山仿佛具有生命,可以把月亮随便吞进吐出。这种表述把夜深人静时月亮从黑幽幽的山脊升起的瞬间景象写活了,极富神韵。山吐月”句固已出人意表,“水明楼”句更令人叹为观止,月照水,水生光,光映楼,楼因此而灵动起来。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这样的名句枚不胜举,名句的句眼立即将耐人寻味的意境自然地呈现出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使作品得以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