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忱 写于 2009年07月22日 08:27:27 浏览次数: 11900 沐矶非木鸡
沐矶非木鸡
———读《沐矶诗文集》
辽宁 77岁杨瑞忱
沐矶先生惠赐大作《沐矶诗文集》诚邀斧正,且有吕伦老先生几次来信嘱咐写个评论,令我诚惶诚恐。本来以我的心性而说,极为乐之,但恐年迈赶不上时代步伐,陋言难免贬抑佳作。思来悲去,其大作引我多次研读,深感馥郁芬香,古色今颜,甚为喜悦。感慨良多,若不提笔,情也难抑。让我先引一首贺诗吧,“一睹娇姿倾慕心,越怜妩媚越长吟。谁云时下诗文贱?一路骊歌一路金。”(顾钦雍先生《贺沐矶诗文集付梓》),这首诗恰恰概括了我此刻的心境。
作品如斯的沐矶先生是天生的诗人吗?不是。他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青少年时期正赶上那个动乱荒唐的年代,又以知青的身份上山下乡,虽然也赶上了动乱结束时的高考,却屡屡名落孙山。这样的人,何以能写出古色古香的诗词呢?生生是一边忙公干,一边刻苦进修,也就是“忙”出来的。他从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做起,副经理及至经理,业务突出,屡受嘉奖。他越工作越感到文化不足,便挤时间进修至大学毕业。同时,一直不忘提笔弄诗,方有今日之成。可谓公干之英豪,业余之雅士,堪称古邑彭城之新杰。
动乱年代之荒唐,难阻家教之严庄,家风德化之熏熏,浸染后昆之郁郁。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一篇散文吧:《不幸的李珂,你走的让我们无法接受》。李珂原为弃婴,为李家收养,为了她的户口,沐矶父母不知费劲了多少周折,沐矶的妹妹一家也未能享受独生子女有待。珂儿一天天的长大,聪明伶俐,落落大方,选入体校以后,舅舅沐矶每到市里开会必见一面,除了带她在会议上聚餐以外,就是叮咛学习、做人、做事。不幸的是,在花季般的年龄,由于庸医误诊而夭折。殡葬那天,竟有500余人前往追悼,老少哭成泪人。我这里转述平淡,而沐矶先生的散文却是文笔细腻,字字情浓。据说,当时发表在《邳州日报》时,印刷厂校对的女青年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我读此文,也每每不能卒读,我老伴说,不是亲生骨肉,胜似亲生。我说,此情以德厚为底啊!
散文有情,诗更有情。如:“悲歌一曲古今传,我伴秋风访沈园。曾照惊鸿春碧水,香魂旷世近千年。”(《探访沈园》)“记得旗亭飘细雨,凝望,卮酒轻言话短长。”(《南乡子》)“白发送青丝,伤痛难倾诉。但愿天堂如世间,能有人呵护。”(《卜算子》)这些诗句或容情于物或寓意于时,寄托秀润深微,具有婉约之风。尤其是《江城子》(四首)引一首如下:“古桃叶渡雨初收。草枯蹂,冷清秋。折尽垂杨,难遣内心惆。几次偷洇袖泪,痴望断,远帆舟。 楼空人去院庭幽。月如钩,怎堪忧。醉眼扶墙独自倚寒楼。邻里哀筝肠断处,同样恨,两般愁。”斯阙之凄惨婉约,更为显著。据说,某教授把其中是三首参引入宋词中,令其学生辨析,竟然无人识得是今人所为。谁能想到当今公干卓著的沐矶先生,竟然有此诗风,如此水平。那么,他是婉约派诗人吗?非也。且看《而立感怀》:“人生命运叹蹉跎,步入中年世事多。击水会当三万里,时催励志搏长河。”又如:“漫步苍穹低揽胜,寰球恰似小泥丸。”(《观飞船升天》)这样的诗句让我们感到,有干云的豪气,何等豪放。这便是沐矶先生沐矶,继往开来的诗风。这说明他学习古人重在诗言志,诗达情,有感而发,有情则抒。并非“没有闲愁闲说愁。”有啥说啥,需要什么文笔就用什么文笔。
通览全书绝句、律诗和词,他于格律平仄已达到了然于心,运用自如的地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寻到了!这里,我要重复本文开头引用过的两句:“谁云时下诗文贱?一路骊歌一路金。”难能可贵呀。当今诗坛,像他这样年龄段的诗人,能对传统诗歌深钻细研,用于表现当今时人的思想感情,让我这耄耋之辈眼前发亮,深深的后生可畏。
古曲诗词言简义丰,尤其忌讳用词重复。《游桃花园》“桃花依旧艳,似去年春。景色嫣然好,邓林无故人。”邓林即桃林,为避“桃花”而改用者,然终究其义切近,仍有合掌之嫌。莫如此句荡开去,改为“鸣溪无故人”(或其他),使景情再拓。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要求甚严,但同时也反映了它的凝练和精美。直白的说,它反映了汉语在诗歌应用中的语言美、音乐美,只要诵读起来,吟咏起来,其抑扬顿挫节律鲜明,自会显现。我向来主张,平仄格律是我国古人诗歌创作总结出来的瑰宝,能直接用的就直接拿来用,如果感觉不便,自己可以变动,以尽情表达为是。当然了,不可以再冠上“七律”或宋词元曲的词牌名。当今某些诗刊,僻有“解放体”、“仿古体”等专栏,采取五言、七言、词的形式,却放宽了对平仄格律的要求,这无益于我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今读沐矶先生的诗词,格律严谨,章法有序,婉约豪迈,双花并放,实乃是时代的骄傲,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2009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