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留言发表于 2008-03-05 11:41:40, 来自58.218.17.138 Flyer
倩弟近日真是佳作似泉水涌,才思如花开呀!可喜可贺!
- 站长回复: 非常感谢您的鼓励。还在等您的点评呢。
- 2008年03月06日 06:59:23
倩弟近日真是佳作似泉水涌,才思如花开呀!可喜可贺!
大家看看我摄制的长篇小说《樱花开了》研讨会剪影(视频),再进一步了解一下小说内容啊!邳州政府网http://www.pz.gov.cn/news/2008/0218/article_160.html
呵呵 我把标题发成名字啦 抱歉抱歉
沐矶从小喜欢文学,中学时就以读书多、作文写得好而小有名气。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劳作之余也是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上大学中文系,是他美丽梦想。但高考恢复后,他却以几分之差而落第。此后回城进入金融系统工作,几年后,终于考上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圆了大学梦。三年业余苦读,饱享了中外文学大餐,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爱情诗》深受专家教授好评。工作上,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业务员做起,而科长,而副经理,而经理。独当一面后,大刀阔斧,开拓拼搏,多年来没休过一个双休日,每天早晨都是六点半到办公室,三十来岁,头发已是半白了……难以想象的付出,换来的是将一个亏损大户一变而为本地区的盈利大户,而他本人和公司也都获得了本系统省级先进。 但即使是这样日理万机的忙于业务,沐矶也没有冷落他酷爱的文学,他的案头,堆积的书籍中,一半是业务书,一半是文学书。他没有时间看长篇大论,因而最喜读古典诗词,一时三刻就可诵读一篇,烂熟于心后,应酬业务或者参加会议的间隙,在脑里回味,其乐无穷。看多了,不禁技痒难忍,于是就有了填词作诗的雅好,而且一发不可收,成为他的最大嗜好,并且佳作频出。海南出版社曾出过一本《世纪之光》的诗集,在极少的旧体诗词中,竟选了他的三首《江城子》,主编在后记中写道,沐矶的词即使放在宋词里也是难得的精品。及到后来,我帮他建了个人文学主页,他的诗词才从案头笔记中走向了更大的空间,得到了许多网友的激赏。而在本地,他也享有了儒商的雅号,不仅成为省诗词协会的会员,而且还被选为当地诗词协会的副会长。也正因为有了这爱好,我与他来往日益密切,三天两头会面,每天都有电话联系。每有诗词新作,即邀品读研磨。我常笑沐矶是苦吟诗人,一首诗词成后,与初始草稿,竟然判若两作。记得有一次他去南京开会,一时诗兴大发,晚上人家盛宴招待,他却借故上卫生间,用手机跟我联系,最后用干了四节电池,一首诗还未改定。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诗词,定稿已完全没有了初稿的痕迹。也因此,他写的少,然而也写得精,更耐读耐品。每一新作发表,在本地,在网上,都被广泛传诵。网上网友跟贴如潮涌,他的诗词在市报发表后,我也常接到打听作者的电话。他还写过一篇题为《珂儿,你不能这样走》的散文。珂儿是弃婴,被他的妹妹所收养,家人关爱呵护胜过亲生。后来入市体校的足球队,正当人生花季,前程似锦时,突患急病而逝。沐矶悲痛欲绝,写下这至情文字。可以说我办副刊十年,他的这一篇散文是反响最大而且持续最久的一篇。几乎在任何一场所,都有人提到这篇感人至深之文,我也亲见校对报纸清样的女孩泪流满面。 沐矶为人侠义,一副古道热肠。他的朋友,三教九流,上至市府官员,下至贩夫走卒,都与他称兄道弟。他资助一贫困儿童。本地文艺界的朋友更是他的座上常客。他常感慨,虽然因为业务关系,疲于应酬,但文友的聚会,却是他最为快乐的。可以谈人生谈文学,几乎每酒必醉,在第四届读书征文,有六十多文友参加,办了五大桌。文友们纷纷向他敬酒,因为他的热心,邳州文坛多了凝聚力,也多了动力。也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或者最好的方式。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儒商,他们公司相当一部分利润都回报了社会的文化事业。 沐矶也有他的困惑,他的苦恼,甚至于他的痛苦,这些在他的诗词中都有表现。他是凡事力求完美的人,对父母,对妻儿,对朋友,亲情,爱情,友情,样样都尽心尽力,件件都力求尽善尽美。应该说,这些他都做到了极致,也做到了最好。 如今沐矶已升迁徐州工作,依然乡情如炽,常回家看看;依然诗心如火,常有佳作迭出。最近听说他的诗词集已付梓,在此遥祝恭贺!
先生的手机春节休息啦?
2008年邳州人的第一部小说长篇小说《樱花开了》 故事梗概 陇东市委书记季之煜率领一班人马,在台北举行了“陇东(台湾)投资推介会”,优越的交通区位,丰富的石膏资源、强劲的板材产业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优美的投资环境等,猛烈地刺激与激发着一百多位台湾工商界老板的投资欲望与热情。其中包括被称为“东南亚装饰材料大鳄”的土纳多董事长,活动中,他毅然与陇东市龙山镇签下了投资数亿美元的投资意向,生产高新环保石膏装饰系列材料产品。 不过,他的岳父——台湾商界的元老派人物、有名的逆商陈西汉却极力反对女婿土纳多的这一商务举动;其理由是:“大陆人瞎吹嘘,不守信用;会‘关门打狗’搞得你人财两空”。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土纳多的慈母山崎老太对儿子的投资议项,却异常的兴奋与激动,儿子的陇东投资意向勾起了她对陇东市龙山镇一片情思,她欣喜若狂的对儿子说:“这是天赐良机啊”,并对儿子在陇东的投资给予极大的鼓励与支持。还在儿子赴陇东考察之前,面授机宜:“投资建厂不仅要在那个石膏资源最丰富的龙山镇,对方许可的情况下,工厂最好要建在龙山尾部的‘鬼哭堑’下”;还交给了儿子一些至关重要的认证资料。 一向视母为天,信奉“百善孝为首”古训的土纳多,对慈母的用意心领神会言听计从:原来山崎老太的名字叫山崎樱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出生在日本京都的近郊,五岁时曾随在大学任美术教师的父母来过中国,她的父母在中国津东大学美术系讲学、深造,她也和中国的小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五年后他们又返回日本。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山崎樱子的父母因策划“反战”活动而被囚禁;此时已是中学生的山崎樱子,心中对当局打击迫害反战人士的行为恨之入骨,对日本军界发动的侵略战争,表现了与众不同的厌恶心理。 然而,一个年幼无力的少女又怎能扭转好战者丧心病狂的侵略行径?后来,就在山崎樱子正在医学院读书、即将毕业之际;日军因在中国战场损失惨重,急需扩充兵力;山崎樱子与同在医学院读书的男友宫本一郎也被迫应征;她被送到中国大陆陇东的一个小镇——龙山镇火车站据点,做了一名军医,专门收治一方伤残的日军。 在据点里,山崎樱子亲眼目睹日伪人员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的强盗行为;同时,也遭受了上司井原四郎的骚扰与蹂躏;后来她的男友在战场上异常死亡,她悲痛欲绝,也决定一死了之。一天,就在她命悬一线之际,是据点里的一个自称为汪龙山的中国年轻厨师救了她;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对汪龙山的感激,良知在她的心中油然而生,她暗暗地观察和靠近汪龙山,在暗暗掌握汪龙山就是八路军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时,她的心动了,她决心要为中国人民做点实事,于是她开始秘密地将据点里鬼子兵的行动以“樱花开了”为暗号,巧妙地传递给汪龙山,使鬼子的许多罪恶计划频频落空。她还偷偷地将当时稀缺的“盘尼西林”(青霉素)、链霉素及医疗器械等帮汪龙山运出据点;……共同的目标和志愿使两颗年轻而火热的心碰到一起;山崎樱子与汪龙山有了肌肤之爱并怀上了汪龙山的孩子;此时,已是一九四五年的六月。 三个月后,在龙山日军即将受降的情况下,井原四郎突发恶念,单独将已经遍体鳞伤的汪龙山押向了据点后边,龙山尾部的小山坡——鬼哭堑,……。随着一阵枪响,山崎樱子料定,龙山君走了……;但她发誓,只要自己不死,就要生下孩子!!有可能还要为汪龙山建亭立碑,以示纪念。孰不知,汪龙山在鬼哭堑与之抗争,在击伤井原四郎之际钻进了山涧丛林,后被游击队送往外地救治。井原四郎也在当晚执行任务的路上被山林里的几名游击队员击毙。 一九四五年十月,山崎樱子随本战区日军向八路军受降回国,次年四月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土纳多。 土纳多带着投资建厂与“为母践诺”的双重“使命”,随台湾商务考察团来到陇东,经过一番考察;陇东市无论是环境条件和政策,确实是与李煜书记的推介名符其实;龙山西尾部的鬼哭堑下也成了他投资建厂的场地与建亭立碑的“风水宝地”。 当然,事情都是复杂多变的,土纳多在投资建厂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体现:李煜书记靠前指挥与现场办公,先后解决了场地使用、原材料供应和建亭立碑纠纷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镇长汪珠等也全力相助,还请来了自己的爷爷、离休干部汪中鱼;在与汪中鱼的交往中,土纳多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亲生父亲当时并没有被杀害,而是现在还活着;他就是眼前的汪中鱼——当年日军据点里的那个中国年轻厨师汪龙山。 在企业即将建成投产和父子相认的双喜临门之际,汪中鱼老人却因心脏病、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山崎老太闻讯后迅速赶到龙山。在汪中鱼的病榻前,她用亲情呼唤着“汪龙山”的记忆,在声声“樱花开了”的温情中,汪中鱼终于睁开了双眼。离散六十余年的亲人终于团聚了。 从此,一段“招商变成招亲,投资变成投亲“的传说和佳话,在李煜书记的招商引资活动中产生了,一段“有缘千里来相逢”的万世真啼在彭陇大地演绎着……。 小说《樱花开了》以其委婉凄美的动人故事、起伏跌宕的情节催人泪下;是歌颂开拓者、发展者的诗篇,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歌;是爱国主义的绝唱,是倡扬和平、反对战争的长笛。2008年邳州人的第一部小说长篇小说《樱花开了》
祝网友们春节快乐!!!
关于沐矶,多年前想为他写篇长论,终于能力不及,而半途作罢,留下这些残稿 沐矶从小喜欢文学,中学时就以读书多、作文写得好而小有名气。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劳作之余也是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上大学中文系,是他美丽梦想。但高考恢复后,他却以几分之差而落第。此后回城进入金融系统工作,几年后,终于考上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圆了大学梦。三年业余苦读,饱享了中外文学大餐,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爱情诗》深受专家教授好评。工作上,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业务员做起,而科长,而副经理,而经理。独当一面后,大刀阔斧,开拓拼搏,多年来没休过一个双休日,每天早晨都是六点半到办公室,三十来岁,头发已是半白了……难以想象的付出,换来的是将一个亏损大户一变而为本地区的盈利大户,而他本人和公司也都获得了本系统省级先进。 但即使是这样日理万机的忙于业务,沐矶也没有冷落他酷爱的文学,他的案头,堆积的书籍中,一半是业务书,一半是文学书。他没有时间看长篇大论,因而最喜读古典诗词,一时三刻就可诵读一篇,烂熟于心后,应酬业务或者参加会议的间隙,在脑里回味,其乐无穷。看多了,不禁技痒难忍,于是就有了填词作诗的雅好,而且一发不可收,成为他的最大嗜好,并且佳作频出。海南出版社曾出过一本《世纪之光》的诗集,在极少的旧体诗词中,竟选了他的三首《江城子》,主编在后记中写道,沐矶的词即使放在宋词里也是难得的精品。及到后来,我帮他建了个人文学主页,他的诗词才从案头笔记中走向了更大的空间,得到了许多网友的激赏。而在本地,他也享有了儒商的雅号,不仅成为省诗词协会的会员,而且还被选为当地诗词协会的副会长。也正因为有了这爱好,我与他来往日益密切,三天两头会面,每天都有电话联系。每有诗词新作,即邀品读研磨。我常笑沐矶是苦吟诗人,一首诗词成后,与初始草稿,竟然判若两作。记得有一次他去南京开会,一时诗兴大发,晚上人家盛宴招待,他却借故上卫生间,用手机跟我联系,最后用干了四节电池,一首诗还未改定。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诗词,定稿已完全没有了初稿的痕迹。也因此,他写的少,然而也写得精,更耐读耐品。每一新作发表,在本地,在网上,都被广泛传诵。网上网友跟贴如潮涌,他的诗词在市报发表后,我也常接到打听作者的电话。他还写过一篇题为《珂儿,你不能这样走》的散文。珂儿是弃婴,被他的妹妹所收养,家人关爱呵护胜过亲生。后来入市体校的足球队,正当人生花季,前程似锦时,突患急病而逝。沐矶悲痛欲绝,写下这至情文字。可以说我办副刊十年,他的这一篇散文是反响最大而且持续最久的一篇。几乎在任何一场所,都有人提到这篇感人至深之文,我也亲见校对报纸清样的女孩泪流满面。 沐矶为人侠义,一副古道热肠。他的朋友,三教九流,上至市府官员,下至贩夫走卒,都与他称兄道弟。他资助一贫困儿童。本地文艺界的朋友更是他的座上常客。他常感慨,虽然因为业务关系,疲于应酬,但文友的聚会,却是他最为快乐的。可以谈人生谈文学,几乎每酒必醉,在第四届读书征文,有六十多文友参加,办了五大桌。文友们纷纷向他敬酒,因为他的热心,邳州文坛多了凝聚力,也多了动力。也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或者最好的方式。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儒商,他们公司相当一部分利润都回报了社会的文化事业。 沐矶也有他的困惑,他的苦恼,甚至于他的痛苦,这些在他的诗词中都有表现。他是凡事力求完美的人,对父母,对妻儿,对朋友,亲情,爱情,友情,样样都尽心尽力。
沐矶和他的诗词(1) * 1998年晚秋的一天,我去市人民保险公司,与沐矶经理谈举办读书征文活动的事。那天巧的是,副刊上登了他的一首小诗。于是谈完正事,就抒闲情。 实话实说,那首题为《送客》的诗,如果不说是他写的,我并不看好。浅白如话,格调不高,无甚新意,不过一顺口溜而已。但这诗最终能引起我的兴趣,并且还为此说了一些好话的原因在于,身在商场官场中的他,竟有此闲情逸趣?或者说,在他的心灵深处,还葆有着那么一片难得的文学净土和难得的向善向美向真之情,实属难能可贵。我还记得,当时的副总编给他改了最末的一句,他竟为此耿耿于怀,大为不满。这种执着认真的精神更令我对他刮目相看。这不是固执或者自恋,言辞间争执的是对诗艺的追求。 于是我对他说,你这诗虽然短小,虽然词白意浅,但也清新宜人,虽是白描,但写人如画,情态毕现,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关怀。看得出,文字功底很好,有才情,有诗心,常写写,会写得更好。 没想到,我的话令他大为感动,感动得他从写字台最下方的抽屉里,拿出了据说是从不示人的笔记本来,让我看看他的其他作品,确切的说,是他填的词! 当然,他对我的信任,倒不仅仅是因为我的这一番“花言巧语”,以及因此而与他迅速拉进了感情距离。其实在这之前就与他相当熟了。都是在县城里长大的,父母一辈都有来往,我虽长他四岁,但我的三弟与他要好,我也就跟着认识了。他那时人长得水灵灵的,号称“金童”,而且很喜欢文学,我在上中学时就对他有很深的印像,但“亲密接触”,却没有机会。但现在,他自己敞开了心灵之窗,邀我步入他的精神世界,并且从此,成为挚友。 他写的是《江城子》,而且是三首! 说实话,我在读他的词时,意识之流却流向了许多年前学词时的大学课堂。那时教授说填词算得上绝学了,现代人填的好的寥寥无几,大多是附庸风雅,有形无神。格律诗词,已被古人写尽写绝,后人唯有欣赏的份儿。他甚至自我解嘲,说他谈词头头是道,却一首像样的词也填不出,这就是词为绝学的最好例证。我那时学到词的格律时,平平仄仄,京冬大韵,仿佛天书一般,根本就不朝脑子里进,自然对填词视为畏途,对敢于填词的人,要么十分轻蔑:他竟敢填!要么十分敬畏:他竟能填!而眼前的这一位本就与吟诗填词的风雅之事八竿子沾不到边的沐矶竟也敢填甚至能填词,而且这还是个刚发表了一首顺口溜式的所谓七律的家伙。 但我此时之所以会很认真地读他的词,因为一者我自己不懂词律,不敢妄下褒贬断语,二者沐矶显然很看重他的词作,对科班出身的我十分信任;三者这些言情词里,的确非抄袭非无病呻吟,内里有着令人不能不怦然心动的深挚而又复杂的情愫。 还记得先品评的是《江城子.曾经牵手》。那是一首怀人忆旧伤情之作。我不知这首词写的是不是沐矶自己的所历所感所思,当时也没问他,因为这类题材在旧体诗词里,算得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写自己刻骨铭心的情感,可以为别人依声填词抒情言爱,或者唱和吟咏;可以直写情爱,也可以借对爱情的咏叹,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于政治的抱负。也正因为如此,词才成为艳科,词才得到人们广泛的共鸣,人们从爱情的咏叹中,各取所需,享受着独异的精神美餐。 词的上片是忆旧,回忆曾几何时与旧友最难忘的也是最后一次的春游。那是盛春时节,“草长莺飞”,大自然充满了勃勃生机,一切都欣欣向荣,然而词人的这一段感情却已到了穷途末路,更确切的说,是因为现实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光里,来结束这一段情感。正是以乐景写哀景,一倍增其哀。 “牵手踏青游”,最后的别离竟开始于美好的结伴而游,可能此时词人(这里的词人只是抒情主人公,不一定就是作者本人)还不知道最后时刻的到来,所以她在自己的眼里,还是一如既往的那么美丽迷人:“低回眸,俏含羞”。词人不写其肖像,不写其声音,不写其体态,只写其眼神,却将其娇美情态如画般活脱脱跃然纸上,突显于读者的面前了:低垂着眼帘,时不时地偷看上词人一眼,因为她的“含羞”而益发显得俊俏,令人着迷。想来那时的词人已是眼迷神醉了吧?这写法含蓄蕴藉,深得传统诗词写人之三味。 踏青而游的过程一带而过,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经历给以合情合理的想像,词人所特意推出的只是一个特写的镜头:“岸柳系归舟”,这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写人,更不如说是写心写情,也因此,成为上片中最造情境的好句。 春游结束了,在岸柳上系上小舟,而一段情感也就此了结!岸柳虽然能系得住小舟,可系不住人心,系不住感情。岸柳的柳丝儿再长,也栓不住情人离去的心。“归”字暗喻了情人离去之心的决绝,一段感情就此永远定格在了这岸柳小舟的情景之中。 于是满腔的痛楚若破堤之水,汹涌奔腾而出:“世上诸余难耐事,人别后,泪双流。”词人的绝望痛苦之情无以言喻:世上再多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事,都不如与情人分离更痛苦。男儿有泪不轻掸,而此时,词人忍不住热泪双流,而且是毫无顾忌,由此可见情伤之深之重了。其实人世间又岂止是爱情之伤呢?友情亲情之伤,也复如此呢!所以这三句我也吟诵再三,自己也不禁有些眼潮了。 下片是写离别多年后的苦思苦恋之情,是直抒胸臆………… (之二,待续) 续一 下片写离别多年后的苦思苦恋之情。“韶华已逝”也不过是人到中年,可是却已是“尘霜头”了。这一句是写实,那时的沐矶年龄不到四十,头发却几乎尽白,又不愿染发,于是剃了个小平头。上级领导有些看不惯,以为作为公司一把手,这样太不庄重。这批评让沐矶很是伤心,却又不多解释,但依然故我,留着他的小平头直到今天。我曾想他的仕途不顺,可能与这小平头多少有些关系。实际上,他的过早发白,根本原因,还是与他事业有关。他不到三十岁时,就当了公司副经理,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后来公司一分为二,他三十出头,就做了公司的一把手。那时公司亏损严重,业务开展步履维艰。上任后的沐矶,每天五六点起床上班,从不休星期天,几年如一日,惮精竭虑,卧薪尝胆,终于有了今天事业的辉煌。在苏北的县级公司中,他的公司业绩最好。而为了斐然的业绩付出的那许许多多中,就有这“尘霜头”吧?当然对于不了解他的经历的人,在词里是读不出这些故事来的,也是不可能知道他的词,还有着其他寄托的。其实以写恋情,寄托人生感慨,寄托人生理想,也是惯用传统手法。当然沐矶词也可能二者皆有吧? 说“念思悠”好解,情多深,思念就会有多长,但说“恨难休”,似乎就有着许多不可知的隐情在其中。因爱生恨?所恨何人?为何而恨?是恨自己的过失?还是恨恋人的绝情?……词人不说透,读者只好乱猜,总而言,各以自己的生活阅历,来想像那可能发生的情节吧:什么样的恨,如此难以化解呢?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之甚切,梦之愈真。而词人所能聊以慰藉相思之苦的也只有“梦里惟求,重续旧温柔”了。梦虽然代替不了现实,但退而求其次,“纵使梦魂同是虚,能忘却,许多愁”,这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无奈的超脱。而一个人只有在梦里才能忘却许多愁时,也足可见其愁是何等的沉重了——那是每天每时缠绕于心的愁思呢! 虽然这词不脱旧体诗词抒写儿女情长的套路,用词也浅白,但今人能写到如此地步,也是不易,更何况写得情真意切,词句也委婉流转,合辙押韵,读来上口,又能打动人心,且情景交融,实属难能可贵吧?不过那个“念思悠”总不如“思念悠”来得顺畅,说是为合平仄而不得不硬性颠倒词序,但总觉别扭。而第二首《江城子》最后一字也用个愁”字,似乎也嫌重复。三作中两次出现“泪双流”、“双眼泪”似乎少了变化。还有,“青袖泪”显然从“青衫湿”化用而来,但后者代指官职,其实代指的是诗人自己,而此处的“青袖”又该当何解”,似乎也无着落。……当然,这些都是见仁见智的看法,未必恰当,好坏说完了,我就说些坏话,反正是知已朋友,不会以此伤了和气。而诗词写作,历来都是要切磋世磨,沐矶虚心一一听来,我也就直言不讳了。 综观这三首《江城子》,是自成系列的。第一首写最后分别,第二首写旧地重游,第三首直抒胸臆。不过令人纳罕的是,这三首词写作的时间跨度,竟是三年,一年只写了一首!我问为何如此难产,沐矶笑而未答。 与第一首《江城子》比较,第二首词则更显哀婉凄切。无论是古桃叶渡,还是庭院空楼,总是物依旧,人已非,悲苦痴情的词人或“痴望断,远帆舟”,其实那远帆之舟上又哪里会是远离的人呢?或是“醉眼扶墙”听“邻里哀筝”,误把墙作人,筝声岂有哀,总是内心苦楚至极而生幻觉罢了。 第三首词,感情基调似乎是悲愤了:“两情何故尽轻抛”?是的,为什么会毫不留情地彻底地抛却旧情,而且还是轻易地就抛弃了呢?人间果然真情难觅?悲愤之后是绝望,于是“惟有恨”时,便“转无聊”,这时的内心似乎已麻木了。下片写词人独上寒桥,顶风而立,看“水吞礁,小船摇”,强把无限悲凉凄苦压于心里,正是欲说还休,“风里任随飘”。这首词是为抒情主人公造像,若浮雕,过目难忘,此地无声胜有声。 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儿火一会儿水的,与其说是在与沐矶品词,不如说是在品人生,品心灵,品生命,品情感。若说他的词艺术上有如何造诣,那不客观,是溢美。但学词初步,能浅入堂奥,并得其真味一二,也实属不易,足已令人刮目相看了。要知道他业务极繁忙,应酬甚繁多,俗务缠身,花红酒绿,又哪里会有时间和心情填词呢?这对我来说,倒算是个谜了。 其实沐矶还是具有很深的文学素养的。…………
欢迎浏览“浅唱低吟”栏目作品安装创作时间分布的浏览排列方式。[url]http://www.mujicaolu.com/poems.cfm[/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