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浏览次数:47843 来自网络 写于 2012年08月25日 08:10:38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名言,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儒家的政治理想。
它首先出于《六韬》和《吕氏春秋》。这两部书,究竟谁前谁后,有着争论,主要是《六韬》的写作年代尚没有确定。根据传说,这部书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是后人所依托。但《汉书。艺文志》已经有记载曰::“《周史六韬》六篇。”下注:“惠襄之间,或曰周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了竹简《六韬》,其内容虽然不全,但已有《文韬》、《武韬》、《龙韬》等。由此,基本可以断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上限不早于周显王时,下限不晚于秦末汉初。以最晚的时间算,和《吕氏春秋》差不多。
《六韬》中关于这句话的原文是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吕氏春秋》中关于这句话的原文是: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到司马迁作《史记》,又让汉大夫谷永说出了这番话:
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王者躬行道德,承顺天地,博爱仁怒,恩及行苇,籍税取民不过常法,宫室车服不逾制度,事节财足,黎庶和睦,则卦气理效,五征时序,百姓寿考,庶草蕃滋,符瑞并降,以昭保右。失道妄行,逆天暴物,穷奢极欲,湛湎荒淫,妇言是从,诛逐仁贤,离逖骨肉,群小用事,峻刑重赋,百姓愁怨,则卦气悖乱,咎征著邮,上天震怒,灾异屡降,日月薄食,五星失行,山崩川溃,水泉踊出,妖孽并见,茀星耀光,饥馑荐臻,百姓短折,万物夭伤。终不改寤,恶洽变备,不复谴告,更命有德。
姜太公说:“天下并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同”。这句话在主要在民的现代社会已不再新鲜。
他又说:“将天下之利分享天下万民者,才有得到天下,而想独占天下之利者,则会失去天下。”
“天下是万民的天下”,这种想法比君权神授、万世一系的说法过步多了,尽管这样的话也是帮助君王攫取天下、满足一已之私的策略,但却可以调和统治者与民的关系,达到 长治久安的目的。而不愿民与民同乐,对天下人横征暴敛、滥施酷刑、为所欲为的君王,没有一个不是很快把创业的“基业”葬送掉了的。
主张王权为民所有,不独占独裁,才能获得万民拥戴,最终获得天下,而治理万民,就必须把与万民分享天下之利的原则牢牢记在心上。
齐宣王问唐易子捕鸟的方法,“捕鸟什么最重要?”
唐易子回答说:“慎重地设下圈套最为重要”。
“为什么要慎重的设下圈套呢”
“群鸟用几十只眼睛看人,可是人只有两只眼睛看鸟,所以我才告诉你,设置圈套必须要慎重”。
“原来如此,听你这么况,这和治理天下是同样的道理。君王以两个眼睛看国家,可以全国人民却以几十只眼睛看君王,所以君王必须慎重。”
最后,唐易子说:“郑国的长老们曾说过,治理国家不能虚静无为,必须有所表现才是最紧要的。
身为统治者,无时无刻不为人瞩目,这一点必须牢记。因此统治者们必须谨言慎行,勤政亲民,与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这样才能在众目暌暌之下房得广泛的赞誉与拥戴,才能使自己牢不可破。
文师第一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and#61225;,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少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文王再拜曰:允哉!散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现今大企业的老板、高级主管们,对于这一法则,也应得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