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称谓
浏览次数:17146 来自网络 写于 2011年10月17日 11:48:03【唐】:
宫廷: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臣妾也可,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宋】
宫廷: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宋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皇帝对自己的兄弟的称呼一般是按排行来叫,如“大哥”、“九哥”之类。皇子和公主之间,或者皇帝兄妹之间,也是如此。如高宗赵构就称呼柔福帝姬为“二十姐”,而柔福称呼赵构为“九哥”,其时赵构已经登基。
太监对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称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并非满清的“奴才”。
亲王自称:本藩,不能称本王
地方官员自称:本府、本县等,不能称本官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随便用“小姐”这个称呼,非常不幸,早在宋代,“小姐”的含义就是“妓女”的意思。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宋代,就狭义来说,依旧限于对宰相的尊称,但事实上,作为一般的高官尊称也是可以,如岳飞就是被称呼为“相公”。然而男娼作“像姑”,在明朝由于北方口音而被讹称为“相公”,只是不属正规的称呼。
唐宋时,尤其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所以很多时候的称呼是姓加排行,如燕小乙,或者小乙哥之类。注意的是,当时如果称呼他人为“汉子”或者“老汉”,含有相当的轻蔑成分在内。
娘娘:在旧时也可以是对母亲的称谓。
格格:
并非是清朝公主的专称(似乎这种认知是从琼瑶开始的,琼瑶书中的格格99%是指公主),满语意为小姐。是清朝时对宗室女的称谓。清制亲王至八分辅(镇)国公之女统称“格格”,许婚时按其父官位分“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帝女称公主,按嫡出庶出分称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不入五等的宗室女则称“宗女”,贝子及入八分公侧室所生女亦称“宗女”。
也有一种说法,格格是满语姐姐的意思。可以作为一种暧昧而含糊的尊称称呼一些女孩子。
清代选秀,里面有些女孩子由于家世不够好不能居主位只能当宫女,有被分派到皇子、贝勒之类人的府里的,如果被她们的主子看上了,收了房但又没有妾的身份,就像平儿那样,也会被称为格格。
子童
亦写作“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也是皇后的自称。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旦扮刘皇后上云]子童乃刘皇后是也,虽无绝色,幸掌中宫。”《前汉书平话》卷中:“吕后曰:‘子童领圣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下,斩讫韩信也。’”《西游记》第八四回:“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起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封神演义》第七回:“纣王更深带酒,醉眼眸斜道:‘苏美人,你当去接梓童。 ”
陛下
无论我们看历史电视剧或电影,只要剧中有皇帝出现,就会听到群臣们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称呼皇帝。为什么称皇帝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说文》:升高阶也。从阜,坒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荆轲刺秦王》:“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为“陛见”,此指臣下见皇帝。《后汉书.戴封传》:“公车征,陛见,对策第一。”
阁下
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膝下
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郑玄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以表示对父母的爱慕;并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为敬辞。宇文护《报母书》:“违离膝下,三十五年。”这是说自己离别母亲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周礼.春宫.巾车》:“建大麾。”“麾”,亦作“指挥”、“招手”讲。麾下,谓在将帅旗之下。《史记.魏其武安侯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麾下,所杀伤数十人。”《汉书.李广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麾下”亦是对将帅的敬称,《三国志.吴书.张弦传》谏孙策“愿麾下重天授资,副四海之望,毋令国内上下危惧。”
在下
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
足下
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意为“您”。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意思是说:担心损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坏了您仁义的声名,所以逃到赵国。《史记.秦始皇本纪》:“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意思是说:阎乐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评胡亥说:“您骄傲任意,随便杀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请您自己想一想。”这是臣子称君主的例子。又如《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还有《史记.项羽本纪》:“张良谢曰:『……谨 使 良 奉白 璧 一 双,再献 大王 足 下;玉 斗 一 双,再 拜奉大将军足下。』”
战国以后,不仅是臣下对君主,同辈之间可以用“足下”来称呼。如《史记.季布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说,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揖说:“况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声传扬到四方,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以『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将起于此。”
《异苑》对“足下”的解释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认同这个看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駰集解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殿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诸侯王的尊称。谢庄《庆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又有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按,梁武帝弟萧宏,封临川郡王。一说魏晋南北朝天子亦称“殿下”。《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唐代以后唯太子、皇太后、皇后得称殿下。《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庚寅、太傅孚、大将军文王、太尉柔、司徒冲籍首言:‘......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过隆,虽存大义,犹垂哀矜......’太后从之。”南朝宋谢庄《庆皇太子元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两承乾,元良作贰。”宋高承《事物纪原.公式姓氏讳.殿下》:“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今虽亲王亦避也。.....《魏志》:“太祖(曹操)定汉中,杜袭始呼之。时操封魏王,故袭呼殿下。” 又按,三国时已称皇太后为殿下,见《三国.魏书.三少帝纪》。
官家
称皇帝。《梁书.建平王传》:“官家尚尔,儿安敢辞?”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五帝官天下》:“汉盖宽饶奏封事,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成功者去。’自后称天子为官家,盖出于此。《宋史.宣仁圣烈高皇后传》:“后泣,抚王曰:‘儿孝顺,自官家服药,未尝去左右。’《水浒传》第十八回:”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唐代称呼漫谈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此外,还有我不能十分确定的一点,就是唐代诸王的世子,如果没有另外封号的如何称呼,我疑心是也称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而在《旧唐书·肃宗本纪》中,述说肃宗改名字的原因时,讲到肃宗名字从“绍”改为“亨”是因为:“绍”字与宋太子同名。
宋代称谓和排行
古代各朝的称谓变迁颇大。何心先生归纳了小说中的许多称谓,全不见如今影视剧套用的如小姐、老爷、大人之类。若对照一下元杂剧,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李庆安称王闰香为“小姐”,他与公人称钱大尹为“大人”。《钱大尹智宠谢天香》中张千对钱大尹说:“报的老爷得知。”但元时百姓或下属称官长为“大人”,又与后世在官场中同僚互称“大人”,有所区别。如今影视剧中套用的一些称谓大致始于元杂剧。
《水浒传》中的称谓似乎更古老,例如宋人称官员的儿子为衙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儿子谓之衙内。”小说第七回有“高衙内”,第五十一回篇名就是“美髯公误失小衙内”。如在后世,应称公子。再如老爷,宋人还没有形成通用的称谓。南宋初造反的巫师钟相,他用迷信鼓动群众,人称“钟老爷”,纷纷前去“拜爷”,“拜爷”就是“拜父”,“钟老爷”即是钟老父。
宋人也有“小姐”的称呼,但决不是指富贵之家的女儿,如《夷坚三志己》卷4《傅九林小姐》说傅九“与散乐林小姐绸缪”,类似于今之三陪女郎。即使是富贵之家的女儿,则称小娘子或女娘子,见《夷坚支戊》卷5《任道元》和《鄂国金佗续编》卷27。话本《杨温拦路虎传》说杨温“娶左班殿值(直)太尉冷镇之女为妻。择定良时吉日,娶那冷太尉宅院小娘子归”。但到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夜听琴杂剧》第三折中,崔莺莺被称为“小姐”,而张珙称红娘为“小娘子”。又如《梦粱录》卷2《诸库迎煮》称宋时“官私妓女”之出众者为“行首”。《朱文公文集》卷18载朱熹弹劾唐仲友,说:“行首严蕊稍以色称,仲友与之媟狎。”商业同业组织称为行,而妓馆显然也是一行,美妓可称行首,即行头。小说第二十一回闫婆介绍女儿说:“有几个上行首要问我过房几次,我不肯。”第六十九回称李瑞兰为“李行首”,第七十二回称李师师为“东京上厅行首”。可与上引记载对照。第二十四回说张惜惜是“路岐人”,这也是宋金时的称呼,《金史》卷104《完颜 传》:“贾耐儿者,本岐路小说人,俚语诙嘲,以取衣食。”
唐宋时,尤其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由于各个家族和宗族的排行各不相同,又无排行的完整史料传世,所以令今人难以捉摸。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排行使用“乙”字,当依甲乙的次序,为行二。小说第六十一回燕青“排行第一”,称“小乙”,又《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大致应照抄宋人话本,其中说“许宣排行小乙”,“在表叔李将仕家生药铺做主管”,他对白娘子说自己“排行第一”。可见“乙”与“一”通。“将仕”已如前述。宋时排行第一,也可称“大”或“一”。
宋金时代语汇简释
内命妇:宋时宫中妃、嫔之类称内命妇。
外命妇:宋时官员的母妻等,按官位而得的封号,如国夫人、郡夫人等。
底:的。
官家:皇帝。
圣人:皇后。
娘娘:太后。
娘子:妃嫔。
阁、阁分:宋宫妃嫔的居所。
石炭:煤。
团练:团练使简称。
效用:宋军中的一种高级军士,宋时军士一般须刺字,而效用往往可免於刺字。
孛堇:女真语汇,官长。
忒母: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万人。
忒母孛堇:万夫长。
猛安: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千人。
猛安孛堇:千夫长。
谋克: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百人。
谋克孛堇:百夫长。
蒲辇: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五十人。
蒲辇孛堇:五十夫长。
阿里喜:女真语汇,金军中正兵的随从。
洼勃辣骇:女真语汇,敲杀,这是女真人流行的处死方式。
珊蛮:女真语汇,巫师。
蒲察、裴满、兀林答、徒单、斜卯、古里甲、温敦、阿典、夹谷、纳剌、女奚烈:女真姓
汉儿:金朝称原辽朝统治区的汉人。
南人:金朝称宋朝统治区的汉人。
勾抽:抽调。
大资:资政殿大学士简称。
诸班直:宋朝皇帝的卫队以班和直为编制单位,总称诸班直。
钧容直:诸班直之一,军乐队。
指挥:宋军编制单位,一般每指挥四百或五百人。
厮儿:小子、青年、青年僮仆。
女使:被雇的婢女。
小姐:妓女。
行首:美妓。
直阁:直龙图阁等简称。
舍人:中书舍人简称。
观察:观察使简称。
修撰:秘阁修撰简称。
差遣:宋朝官员的实职总称差遣。
细作:奸细。
安泊:安住。
画押:宋代流行的签名符号。
小底:小的,身份较低者的谦称。
汉子:对男子的蔑称。
老汉:对老年男子的蔑称。
自家:我。
自家们:我们。
煞、煞是:真、真是。
怎生:怎么样。
甚底:什么。
莫须:岂不须,不是应当。
相公: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尊称,一般官员不得称相公。
察院:监察御史简称。
殿帅:殿前都指挥使简称。
拥项:围脖、脖套之类。
质库:当铺。
户贯:籍贯。
都头、副都头:宋军编制单位“都”的长官,一般每都有一百人。
剩员:宋军中的年老或疾病者,仍保留军籍,而减削军俸。
物事:东西。
理会:宋代理会一词使用较广,在不同场合有处置、负责等意。
消停:取消。
承节:承节郎简称。
合(音各)扎:女真语汇,侍卫。
生兵:生力军。
硬探:武装侦察。
浑家:妻子。
佃客:佃农。
长行:军士。
白身:主要用於指军中无官衔者。
修武:修武郎简称。
节使:节度使简称。
太尉:正二品高等武官,而在更多场合下则作为对武人的尊称。
内翰:翰林学士简称。
枢相:枢密院长官简称。
二府:宰相的办事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合称二府,
为宋朝最高军政机构,也可作二府长官的合称。
中丞:御史中丞的简称。
台官:御史台官员的合称。
待制:徽猷阁待制等简称。
都统:都统制简称。
大官:宦官的尊称。
旗头:军队中选拔壮勇者执旗,作战时麾众当先。
队:宋军编制单位,一队五十人。
押队:宋军编制单位“队”的军官。
拥队:宋军编制单位“队”的军官。
统制:宋军编制单位“军”的统兵官。
统领:宋军编制单位“军”的统兵官,地位低於统制。
将:宋军“军”之下的编制单位。
正将、副将、准备将:宋军编制单位“将”的统兵官。
大尹:府尹。
大卿:卫尉卿、司农卿等通称大卿。
郎主:金朝皇帝。
郎君:金朝完颜氏男性皇族。
牙人、牙郎:商业交易的中间人。
承宣:承宣使的简称。
防御:防御使的简称。
阁学:徽猷阁直学士等简称。
新妇:儿媳。
淑人、硕人、安人:外命妇,即宫外贵妇的一种称号。
官人:对官员的尊称。
下官:官员自我谦称。
宫祠、宫观官:以主管道教宫观为名的闲官。
泰山:岳父。